首页 实时讯息 家电百科
您的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纵览热点|贵州某农家乐“扫码闻鸡鸣”项目被跟风“恶搞”,一天内900多人远程扫码致“鸡叫”不断,农家乐:勿盲目跟风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5-07 21:11:00    

制作/张李昊

纵览新闻记者 刘世鹏

在重庆、贵州、湖南三省(市)交界处的一处农家乐,有一座公鸡雕像的娱乐项目,游客只要扫二维码支付两元钱,雕像就会播放一段带有鸡叫的魔性音乐,名为“扫码闻鸡鸣”。近日,有网友将扫码听鸡叫的视频发布网上后,引发网友围观,不少网友甚至在评论区纷纷留言、晒图,称进行了远程扫码。5月7日,农家乐老板龙先生告诉纵览新闻记者,“扫码闻鸡鸣”去年在网上走红后,每天都有很多人扫码付款,这段时间明显增多,最多一天付款人数超900人,导致“公鸡”从早到晚叫个不停。龙先生也呼吁全国的网友,一定要理性,不要盲目跟风进行远程扫码。

纵览新闻记者了解到,这只公鸡雕像位于贵州省铜仁市松桃苗族自治县,一河之隔的地方就是一脚跨三省(市)地标。去年,便有网友上传了扫码听鸡鸣的视频,这个公鸡雕像开始引发围观,引发不少网友进行远程扫码。据媒体报道,农家乐负责人称,当天晚上确实听到了密集的鸡叫声,大约有50多下,因担心扰民,于14日凌晨1点多将喇叭的电给断了。

近日,有网友发布扫码听鸡鸣的视频后,让“扫码闻鸡鸣”项目再次引发网友围观。因为视频中露出了项目的二维码,导致不少网友再次跟风扫码。纵览新闻记者看到,在视频评论区,不少网友或留言或晒出支付截图,称远程扫了2元钱,不知道公鸡是否鸣叫了。还有网友甚至称,支付了10元。根据这名网友发布的后续视频,视频中农家乐老板称,最近几天,公鸡鸣叫频繁,有一天甚至有800多人支付扫码。

5月7日,纵览新闻记者联系到公鸡雕像所在的农家乐老板龙先生,他称,最近几天公鸡鸣叫明显频繁,他就猜测有游客将现场扫码的视频发到了网上,导致不少网友跟风扫码。龙先生给记者发来的一张收款截图显示,仅4月30日就有901人扫码支付,5月1日至7日,平均每天都有400多人付款,“4月30号那天,公鸡从早到晚几乎没有停下。”龙先生说。

“扫码闻鸡鸣”项目。(来源/视频截图)

龙先生表示,这座雕像建设于2024年初,起初是为了让来农家乐旅游的游客玩得更久,没想到会这么火。为了不出现扰民情况,他每天晚上10点会将电闸关闭,早上7点再将公鸡雕像的电闸打开,晚上7点到晚上10点的这段时间,他还会将音量调低。

龙先生还告诉纵览新闻记者,从公鸡雕像设立之初,他便每隔几个月将雕像收入的一半捐献给慈善机构。2024年6月至12月他捐献了2笔,共计5000元,下次捐款时间计划在今年6月底。龙先生表示,他希望能将扫码听鸡叫经营成一项慈善活动,为此他设立了一个微信群,邀请每一位扫码付款的网友或游客入群,平时他会将有意思的视频和捐款凭证发到群里。

“扫码闻鸡鸣”项目走红后,也给龙先生带来不少烦恼。有网友远程扫码付款后,可能又后悔了,会给龙先生留言要求退款,对此他表示,没有强迫网友扫码,并且这些收入已经记入账单用于将来捐款,因此他不会进行退款。他也想通过媒体呼吁网友,一定要理性看待这个娱乐项目,不要盲目跟风进行远程扫码。

相关文章

今天(5月8日)下午,在苏州工业园区星洋学校,西交利物浦大学携手星洋学校共建“创新人才孵化培养基地”和“西交利物浦大学未来教育学院实习与教育基地”,标志着“高校引领——区域统筹——学校实践——师生共创”四维联动模式正式启航。活动中,由园区教育局、西交利物浦大学等主办的“项目化学习实践交流会”同步开展
5月8日,拥有1500万粉丝博主“彩虹夫妇”发布作品,称已停播休息快一个月了,期间最想回去卖保险。“彩虹夫妇”还在评论区透露,是当初想在网上卖保险未果,后来改卖货了,现在也没那个精力卖保险了。有不少网友疑惑,在彩虹夫妇小号以及其小姑子的账号刷到过“彩虹夫妇”直播。“彩虹夫妇”在评论区回复网友称,小号
制作/张李昊纵览新闻记者 刘世鹏在重庆、贵州、湖南三省(市)交界处的一处农家乐,有一座公鸡雕像的娱乐项目,游客只要扫二维码支付两元钱,雕像就会播放一段带有鸡叫的魔性音乐,名为“扫码闻鸡鸣”。近日,有网友将扫码听鸡叫的视频发布网上后,引发网友围观,不少网友甚至在评论区纷纷留言、晒图,称进行了远程扫码。
水母网5月7日讯(YMG全媒体记者 赖皓阳 通讯员 门晓静)记者昨日获悉,市民政局等19个部门共同发布了《2025年烟台市孤困、留守及流动儿童关爱服务实事清单》,以“跨界融合”理念推出30项服务举措,内容涵盖司法救助、助学助康、安全守护、心理赋能、关爱帮扶、成年就业等多个领域,全方位护航困境儿童茁壮
据上游新闻报道,5月3日,有网友在社交平台爆料称,其在天津“汝呓如意”奶茶店购买的饮品封口膜上印有醒目汉字“嬲(niǎo)”。包装特别标注该字“多数用作脏词”,令她观感极为不适。此事引发网络热议。多个IP地址显示天津的网友认为,此字在天津话里不雅也不文明。单字出现类似于骂人的语气助词。但也有观点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