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心理医生吗?我儿子已经一周没去上学了,他每天躲在房间里打游戏,我多说一句,他就站到窗台上威胁要跳楼……,我该怎么办啊?"电话那头,一位母亲的声音颤抖着。她的儿子小阳(化名)曾是成绩优异的好学生,但从半年前开始沉迷网游,逐渐沉默寡言、拒绝上学、昼夜颠倒,甚至发展到不洗漱、不吃饭的地步。开学后这种状态愈演愈烈,母亲不敢责备,只能默默流泪。

这样的故事并非孤例。开学以来,医院临床心理科门诊接诊的"网络成瘾"青少年明显增多,几乎每天都能接诊到类似患者,许多家庭正经历着类似的煎熬。
一、"失控"背后的
普遍困境
据《中国青少年网络游戏行为与保护研究报告》显示,我国12-16岁青少年中,约18%存在过度依赖网络游戏的风险。目前,这一现象更呈现出低龄化、极端化趋势。值得警惕的是,90%的"游戏成瘾"青少年伴有抑郁、焦虑等情绪问题,他们并非单纯贪玩,而是将网络世界当作逃避现实的"心理堡垒"。
开学季成为触发点并非偶然:学业压力激增、社交环境变化、作息规律打破,那些在假期通过游戏暂时麻痹的痛苦,在开学时往往以更剧烈的形式爆发。
二、家长的困境:
从愤怒到绝望
"试过断网、砸手机、找老师谈话,但每次冲突都让他更封闭。"来电母亲的话道出无数家长的无奈。这样的家庭,往往存在着这样的特点:
一是对抗式管教,激烈冲突导致亲子关系破裂,甚至引发极端行为;
二是过度补偿:因愧疚而纵容,反而强化逃避行为;
三是病耻感作祟:拒绝承认心理问题,延误专业干预。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68%的青少年在出现行为问题前,已持续半年以上存在情绪低落、失眠等信号,但多数家长误将其视为"青春期叛逆"。
三、专家建议:
破局需要系统性支持
1.理解"成瘾"的本质
青少年沉迷网络往往并非单纯因为游戏本身的吸引力,而是他们在现实生活中遇到了难以解决的困境,如学业挫败、社交恐惧、家庭关系紧张等。网络世界为他们提供了一个暂时逃避现实、获得控制感和归属感的“安全空间”。因此,家长需要透过行为表象,看到孩子内心的痛苦和需求,而不是简单地将问题归结为“贪玩”或“不思进取”或“躺平”。
2.停止无效沟通
首先,家长此时应该停止指责与说教,转向倾听与共情。避免“你应该”句式,如“你应该好好学习”“你应该戒掉游戏”,这类语言会让孩子感到被否定,进而关闭沟通渠道。要多使用“我感受”句式,如“我注意到你最近玩游戏时间很长,我有点担心你的健康。”表达自己的感受而非直接批评。
其次,要识别并避免“无效沟通陷阱”,避免“双重束缚”,如一边说“你随便玩”,一边又抱怨“你怎么只知道玩”,这种矛盾信息会让孩子感到困惑和愤怒。停止“灾难化”语言,如“你再这样下去就完了”“你以后只能去捡垃圾”,这类语言会加剧孩子的焦虑和逆反心理。减少“比较式批评”,如“你看看别人家的孩子”,这种比较会让孩子感到被贬低,进一步疏远亲子关系。
再次,家长也要及时调整好自己的心态,遇事不急,理性对待,从“对抗者”转变成“容器”。从理解向沟通转变,从暴力沟通向平等对话转变。
最后请记住,沟通的目标是理解,而非改变。家长需要放下“立刻解决问题”的执念,先以理解孩子为目标,建立信任关系。少说多听,先听后说。只有孩子感到被理解,才可能愿意接受家长的建议。一致性比强度更重要,温和而持续的沟通,比激烈的冲突更能带来长期改变。
3.寻求专业干预
当青少年出现如下情况,需立即向专业机构救助:
(1)行为极端化:如威胁自伤、自杀,或出现暴力倾向。
(2)社会功能严重受损:长期拒绝上学、社交退缩,甚至无法完成基本生活自理(如不洗漱、不吃饭)。
(3)情绪持续低落:超过两周情绪低落、失眠、兴趣丧失,可能伴有抑郁或焦虑症状。
(4)家庭冲突升级:亲子关系严重破裂,频繁激烈冲突,家庭氛围极度紧张。
(5)成瘾行为失控:每天游戏时间超过8小时,无法自控,即使尝试戒断也反复失败。

隧道的尽头有光。网络依赖不是道德缺陷,而是心理系统发出的警报。正如那位母亲在咨询后领悟的:"原来孩子不是在对抗我,而是在对抗自己无法消化的痛苦。"当我们放下"戒断游戏"的执念,转而修复那些被忽视的情感连接时,改变才真正开始。记住,寻求帮助不是软弱,而是智慧;暂时停步不是失败,而是为了更好地出发。不要埋怨隧道里总是黑暗,往前一步就能看见光。
来源:健康舟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