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海都全媒体记者 柳小玲/文 见习记者 苏鹏峰/图

早期广播室的话筒
近日,“百年回响 时代轰鸣”泉州工业遗产老物件展在泉州古城源和1916创意产业园正式展出,以实物展陈方式呈现城市工业发展历程。
记者采访了解到,展览通过130余件生产设备、职工生活器具等具有上世纪时代特征的实物资料,配合珍贵历史影像,多维度还原泉州工业发展的历史图景,生动展现传统工业区向现代文创空间转型的发展轨迹,唤醒城市集体记忆,传承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该展览将持续展出至10月8日,开放时间为每周二至周日9:00—17:00(周一例行闭馆),市民可免费参观。

早期存放蜜饯的地窖
一件件蜜饯厂老物件 唤醒难忘岁月记忆
9日上午,记者探访源和1916工业遗产馆,实地观摩了正在展出的工业遗产老物件展。这些展品生动展现了泉州独特的工业文化印记,见证了老一辈国企职工为泉州工业发展所付出的心血与贡献。
一踏入展厅,包箱、自行车、脚踏缝纫机、手电筒、电视机、煤油炉……由琳琅满目的老物件所营造出的年代氛围感,瞬间将记者拉回到了过往的那段岁月里。眼前一组源和堂蜜饯厂的老照片吸引了记者的目光:上世纪40年代工人正在采用“橘皮榨汁工艺”去苦汁;50年代工人用出条机手工压制咸金枣,给枣刺孔加工,用于糖渍渗透;60年代工人使用老设备,处理果皮工序……

早期存放蜜饯的蜜饯罐
一旁的展示柜里,一件件蜜饯厂老物件立即唤醒了人们对那段难忘岁月的记忆,有1986年的蜜饯厂厂史资料、源和堂手绘图纸、果胚整形锤、玫瑰杨梅包装盒、饮料包装罐等,都是老泉州人很熟悉的老物件。
源和堂蜜饯厂始于1916年,身后藏着这样一个故事:晋江庄姓兄弟在晋江县青阳镇开设一家水果摊,因经常有销售不完的水果腐烂,兄弟俩开始尝试用食盐、糖、中药,经过反复研究,制成了咸、酸、甜味俱全的李咸饼、七珍梅,大受顾客欢迎。1932年,有名人赋词:“源水流甘,和末配制,堂上家人合作”,句首“源和堂”与蜜饯的主要配料“盐”和“糖”暗合,源和堂牌号由此而来。“上世纪50年代,源和堂开始走向出口,1966年实现了蒸煮蒸汽化,70年代,为适应包装出口产品需要,先后在市区四个公社开办了4个外包工场,共有外包工人927人。”源和1916创意产业园相关工作人员介绍道。

老电视机厂生产的电视
始建于1957年的面粉厂 解决当时全省口粮供应问题
另一面展示墙上,记者又见到,12台黑白、彩色电视机依次排列,格外亮眼,这是泉州电视机厂曾经的产物。该工作人员介绍,泉州电视机厂的前身为地方国营泉州聚乙烯厂,1980年改造成为泉州电视机厂,成立初期,引进索尼品牌12寸黑白电视机10万套,以自行组装、自行销售的方式销往全国各地,当时属于紧俏电器商品。为了提高电视机壳自主研发能力,泉州电视机配件厂同时成立,并引进了侨生品牌收音机、随身听单放机、随身听收录放机三条生产线,产品远销全国。直至上世纪90年代,电视机厂、电视机配件厂才停止生产。

高清仪表机床
随后,记者又见到了面粉厂的存放流程图、《粮油食品信息》史料、办公用章、搪瓷杯、泛黄的奖状奖杯;麻纺厂过去的厂房场景照、麻纺厂生活资料……“面粉厂始建于1957年,是当时整个福建省的粮食调拨中心。”该工作人员进一步介绍,当时,为解决全省口粮供应问题,省粮食厅最终决定并选址泉州建立面粉厂,并从江苏常州引进设备、大批技术人员、生产工人,泉州面粉厂成为当时全国规模较大、设备较先进的面粉厂之一。
“我是从那个时代过来的人,看到这些老物件,触景生情,今昔对比,它们立体呈现着泉州工业生产的壮阔图景与工人生活的时代印记。”正在参观的老泉州人、83岁的陈阿伯感慨道。

老式手电筒
让工业遗存变身“文化秀场”
据悉,此次展览以城市工业发展历程为主线,在原有蜜饯厂、麻纺厂、电视机厂、面粉厂四大厂区展品基础上,新增了多家泉州工业代表性老厂的珍贵实物与档案。展品涵盖老式生产工具、职工生活器具、厂区生产资料及历史影像四大板块,从笨重的车床铁砧到精致的陶瓷茶具,从精密的设计图纸到泛黄的奖状奖杯,多维度还原泉州工业生产的壮阔图景与工人生活的时代印记。
除了常规展陈,为增强体验感,特设三大情景互动打卡场景,复原老厂广播站、上世纪70年代结婚“三大件”及厂办会客区,让参观者穿越时空触摸工业记忆。
“我们期待通过沉浸式展览,让工业遗存从冰冷的‘生产锈带’蜕变为有温度的‘文化秀场’,唤醒城市集体记忆,激励新时代创新精神。”该工作人员表示。展览旨在通过实物展陈与场景复原的双重叙事,展现泉州工业从制造到“智造”的华丽转型。
而值得一提的是,如今,泉州四大老厂房通过修旧如旧,逐步蜕变为集文化、创意与文旅休闲为一体的产业园区,沉睡的工业遗产重新焕发时代活力,成为泉州工业遗产活化利用的典范。
编辑:李焕泉
责任编辑: 海峡都市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