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实时讯息 家电百科
您的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苏超”的启示:让受众需求站C位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6-11 00:14:00    

与以往传统的体育赛事相比,“苏超”为什么会引起全民狂欢?为其他城市的文旅商体展融合发展提供了哪些借鉴?它的爆火传播又带来了哪些启示?记者就此采访了上海交通大学文化创新与青年发展研究院首席专家徐剑和苏州大学东吴智库副院长、旅游管理专业负责人周永博。

政府举措、市场行为、民间需求共振——“苏超”超越单纯竞技概念

徐剑:需求聚集、全员参与、优化体验、尊重市场,这可能是“苏超”为其他城市文体商旅展融合发展带来的重要启示。其一,需要找到群众对活动参与和集聚的需求。“苏超”的第一推力是江苏各城市之间的相爱相杀,具有特殊的历史文化背景,其它省市很难简单照搬,应当找到适合自己城市群众需求的那个点。

其二,政府举措和民间需求要形成共振。融合就是告别过去的分类概念,破除壁垒,以公共议题的形式带动各个方面的讨论,产生人人传播的趋势,形成规律性聚集。赛事只是表象,需求的表达以及对需求背后民间话语的包容、接纳、引导是关键。全员参与,自然会带来人流、企业和商业的聚集,融合发展才会最终实现。

其三,政府要为融合营造环境。城市要“出圈”,必须学会“蹭”热点。但是,城市不能一味迎合流量,而是要顺势而为。流量有偶然性,我们不能想当然试图炒作它甚至制造它,而是应尊重所有参与的主体,为他们创造良好的事件体验感。也就是说,真正认真对待一件事,而非因为流量去做这件事。另外,要尊重市场,在营商环境中,尊重市场的创新动力,做好规范化管理,对于部分极端、低俗话语依然要做好监管。

周永博:“苏超”的实践表明,当前我国群众体育赛事已经超越单纯的竞技概念,成为能够激活地域文化、促进城市发展的“超级连接器”。通过“去职业化”降低赛事参与门槛,以“地域文化叙事”激发人们的情感共鸣,借助“年轻态传播”实现破圈效应,我们将有望构建起“体育与旅游”高水平融合、“文化与消费”高度共生的全新生态。这将为下一阶段我国城乡高质量发展提供可复制范本,究其关键在于:深度嵌入地方文化土壤,以赛事为杠杆撬动资源整合,在全民参与中实现文化价值与商业价值的双赢。

赛场即秀场,“输家”也是“赢家”——“苏超”是公共议题流量事件

徐剑:“苏超”在某种程度上并非纯粹的体育,而是公共议题流量事件。

国内职业足球一直为人诟病。但“苏超”打开了一个全新的观察视角,没有人情世故、商业利益更没有假球、黑哨、欺诈,只有德比,运动在竞技场上获得了充分的尊重。在“苏超”,足球场内场外成为地区文化竞争的舞台,平时极少拿到台面上说的地域竞争被以玩笑的形式公开表达和讨论,通过体育比赛的形式,产生一种戏剧的张力,并借助社交媒体,形成了广泛的公共议题。它在社交媒体上传播,正反馈会强化,形成了公共IP。

如果我们在社交媒体搜索,话题度最高的或许并不是踢得最好的,而恰恰是那些垫底的城市。毕竟,“输”这个结果可能会有更多可讨论之处。虽然体育比赛有输赢,但大家都成为流量事件的参与者。在这种事件中,没有输家,都是赢家。

周永博:“苏超”呈现出三大特色:一是地域文化符号的创造性转化。赛事将城市文化基因深度植入竞技场景,通过吉祥物、助威口号等载体,将历史、美食、民俗转化为可感知的文化IP。这种“赛场即是秀场”的巧妙设计,使足球成为地域文化的立体展演平台。

二是消费场景的链式激活。赛事通过“门票+文旅”的捆绑模式形成消费闭环。

三是全民参与的生态构建。通过“半职业化”的规则设计和低票价策略,打破了职业联赛的精英壁垒。这种“去职业化”定位使比赛回归群众,激活了社区参与热情。

“玩梗式传播”成为“社交货币”——“苏超”让主流媒体变得“有意思”

徐剑:在此次“苏超”传播路径中,主流媒体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人们会发现,主流媒体“挺有意思”。

我们讨论主流媒体系统性变革,媒体不能总是高大上、以官方传声筒居高临下,要了解群众,深入群众,坚持朴素的人民立场;不能停留在政策复读机上,而应该成为政策的催化剂;不能仅仅带有指向性目的宣读会议精神,而应当主动进入新闻现场。在这波流量事件中,造梗就是现场。主流媒体凭借强大的发声渠道,抓住受众的需求,让受众喜欢这种发声。

此次主流舆论和民间话语的互动效果较为突出,有些话语过去难登大雅之堂,但大家一起狂欢,一笑而过,话语中一些“俗”的意义反倒被消解,让大家都愿意和这座城市一起“狂欢”。

周永博:“苏超”互动传播创新体现在三个层面:一是围绕体育赛事的叙事策略“娱乐化”转型。主流舆论主动参与解构从前较为严肃的体育叙事,以“散装江苏”的地域梗作为热点话题,这种“玩梗式传播”使赛事成为引爆社交媒体的“社交货币”。

二是推动体育赛事参与机制“去中心化”。政府主动让出“C位”给人民群众,有效激发了民间积极性和创造力,初步形成“官方搭台、民间唱戏、媒体放大”的创新传播链路。

三是因地制宜,提升政策的精准度和灵活性,逐步引入市场化机制,实现“政府引导、市场运营、市民受益”良性循环。从现有效果来看,这种互动模式已经取得显著的传播破圈效应,提升了人们关于城市的文化认同,并初步显现其消费带动力。

相关文章

7月26日,占地33万平方米的“肆季南河”岸线公园在雨中盛装亮相,为期37天的“伊通河岸生活节”也随之拉开帷幕。这座以“一河两岸三桥”为脉络的长春首个滨河城市文旅商综合体,亮相首日便在湿润的空气中铺展“都市轻旅游微度假”的生动画卷——雨洗后的粉色沙浪中翻涌着欢声笑语,百米水幕上映着璀璨星河,数万市民
红网时刻新闻7月28日讯(通讯员 黄欣 袁利华)7月26日上午,第十五届中国摄影金像奖获奖作品五人联展在资兴市东江湖摄影艺术馆开展。此次展览由资兴市人民政府、湖南省摄影家协会、企业家摄影协会(深圳)主办,资兴市文化旅游广电体育局、资兴市东江湖摄影艺术馆承办,将持续至9月26日,为期两个月。中国摄影金
愿将青春作笔 共绘英雄城新天  南昌新闻网讯 赣江水暖映初心,滕阁风清沐古韵。 “万名学子走进南昌”活动中,青年才俊沉醉英雄城怀抱:政策春风拂过心田,新“人才10条”播撒希望;红色血脉在南昌八一起义纪念馆澎湃,千年文脉于滕王阁飞檐间低语;光影流转,“洪城拍客”的镜头定格赣江生态画廊。当首批活动行程落
7月22日,承载着厚重城市记忆的“老北市旧忆”摄影展在沈阳市城市规划展示馆三楼临展厅正式开展。此次摄影展旨在以光影作品的展示,积极响应中央城市工作会议精神,展现沈阳城市更新的建设风貌。展览现场近70幅纪实影像,生动展现了沈阳老北市从“老贫旧”到城市文化坐标的变迁轨迹,在光影流转间,展现城市更新中历史
青海日报融媒体记者 刘程锦七月的西宁,大雨褪去了连日的暑气,雨后的骄阳却依旧把柏油路晒得发烫。7月20日下午,连着两天的雨水丝毫没有浇灭西宁市民和游客的热情,西宁市新宁广场上的热闹,反倒比日头更灼人。五彩的演出服与剪纸窗花的红相映成趣,藏牦牛奶酒的醇厚混着蜂蜜的甜香,在广场上织成一张勾人的网,将路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