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实时讯息 家电百科
您的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盘点车企百万智驾险:生效条件有限制,多为车险的补充方案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8-19 12:07:00    

为智驾上险,是车企新一轮的营销热点,还是真的能分担智驾风险?

近期,多家车企接连推出智驾服务保障服务,强调“安心”“无忧”甚至“兜底”。

九派财经梳理了市面上车企推出的智驾险。截至发稿日,智驾险宣传保额最高的是阿维塔的六百万无忧方案,智能泊车场景下最有保障的是比亚迪推出不走车险、不设上限的兜底服务,智能行车场景下责任认定规则最清晰的则是小鹏汽车,首家提出行车场景保障时间从功能成功激活开始至退出后5秒止。

然而百万智驾险并非绝对包揽风险。从宣传海报上醒目的百万数字到实际获赔金额,车主需要满足一定的生效条件,并且先行以车险赔付作为损失补偿。

某车企智驾网络安全工程师向九派财经记者表示,智驾险的终极目标是通过创新的保险模型,解决自动驾驶技术普及中的责任划分、风险分配和社会信任问题。但目前实际情况还是由于车企自身无法保证智驾的可靠性,所以选择通过智驾险形式,与保险公司共担损失。

一位车企智驾人士告诉记者,受限于技术限制和商业化压力,造成智驾险的设计偏离理想模式,“现实中智驾险的设计更多是希望促进销量。”

就像过去汽车行业无数次上演的情形,一家丢出颗新骰子,另几家迅速跟进押注。一位车企员工表示,对于某些车企和某些车型来说,当前是抢订单最重要的时刻,因此短期内智驾险对其而言具有跟进的价值。

但其暗含的风险是:理赔流程复杂、判定条款模糊、降低车主的风险防范意识,有可能会带来负面影响的反噬,这也是部分车企没有选择跟进押注的原因。

【1】生效前提:保障场景、特定客群及事故认定均有条件限制

市面上的智驾险虽然都强调智能驾驶保障,但保障的场景有所不同。

多数车企推出的智驾保障方案均涵盖智能泊车及智能驾驶场景,长安汽车2019推出的自动泊车责任险和比亚迪近期推出的服务则仅保障前者。

广汽等车企在泊车场景提供是否启动车险的选择,对于智能驾驶场景则要求车主必须配置足额的车损险及三者险,先经车险赔付。

而比亚迪所强调的“兜底”,也仅限于泊车场景,不走保险流程、不设上限、不限首任车主,由厂商提供维修及补偿。

这种兜底的底气来自于两种场景控制难易度的差距。国际智能运载科技协会秘书长张翔告诉九派财经记者,车企本质上还是会考虑车险买卖的盈亏,泊车场景下速度低、人员少,安全性更高,即使出现几起剐蹭事故车企也有把握进行赔付。

天使投资人郭涛表示,智驾险场景差异化设计的本质是风险概率与赔付成本的动态平衡。泊车场景因单次损失较小且可控,而道路行驶涉及重大伤亡风险。

也有车企对客群进行限定。如小鹏汽车要求被保车主须是在小鹏汽车官方合作渠道购买车险的新保及续保客户才可购买智驾险,部分车企要求在特定活动期间定车的车主才能享用该权益。

事故认定则是最关键的生效条件,多数车企都要求必须车主有责,并且事故原因在于智驾系统才可获赔,其中,一个突出的判断条件就是事故时智驾系统是否处于开启状态。

越过L2级(组合驾驶辅助)和L3级(有条件自动驾驶)之间的分界线,是责任主体的转移。L2级自动化驾驶中,驾驶员需要随时准备接管车辆,是事故的第一责任人,L3级中主机厂或智驾供应商则是智驾事故的责任主体。而目前,国内在售的所有智能驾驶系统,均未达到L3级水平。

因此,车企细则中明确强调驾驶员须对路况保持警惕,随时接手控制车辆,若用户未按《用户手册》操作,如“脱眼脱手”、未及时接管车辆等,将被拒绝赔付。

但有车主反映,智能驾驶退出机制尚未明确,判定的模糊之处使车主陷入犹豫。在意外发生的短短几秒,驾驶员难以做出反应,若紧急制动系统检测到人为操作则自动退出,默认驾驶员来接管,无法满足车企所称“系统开启状态”的获赔条件;若不干预则陷入未尽职的认定,没有及时接替智驾,同样存在拒绝赔付的风险。

对此,小鹏汽车自动驾驶产品高级总监袁婷婷在一场媒体会上表示,“人机共驾”本质上是人在开,智驾险保障的是NGP在开,所以人机共驾期间不保,人机共驾退出后,在NGP状态直至NGP退出5秒内,智驾险是保障的。

郭涛向九派财经记者称,智驾险的推出标志着技术风险社会化分配机制成型,但亟须完善三大基础标准。

首先需要明确OTA升级前后的责任追溯规则,界定软件迭代中断导致系统失效的责任归属。

其次应建立人机共驾状态下的操作权属判定标准,量化方向盘扭矩阈值、注意力监测数据等关键指标。

此外还需统一事故前30秒系统日志的司法取证规范,包括数据完整性验证及加密流程认证。

【2】百万之“名”:大部分智驾险是车企的增值方案

除了长安汽车推出的“自动泊车使用责任险”属于责任保险外,其余的智驾险本质上是车企自己推出的增值方案。

市面上保障场景涵盖智能驾驶的智驾险,其生效的前提条件都是车主必须投保交强险和商业险,保额补偿的部分是车主扣除车险赔偿(如交强险、商业险和驾意险等保险)之外的损失。

一位保险销售员向记者介绍,目前大部分车主购买车险会搭配商业险、交强险和驾乘险三大类,其中商业险中一般选择300万保额的第三者责任险、2万-5万元保额的车上人员责任险、20万-30万保额的医保外用药及车损险,驾乘险则一般选择300万保额。

投保方案的选择也与车主个人风险偏好类型相关,另一位上海地区的保险销售员告诉记者,有许多车主会选择400万左右保额的驾乘险,保障60万到80万每座。

一位业内人士表示,这样的搭配下,基本可以覆盖大部分事故损失。而根据各家智驾险细则的梳理,智驾险生效条件中对车主投保的具体险种也有限制,如各家基本都要求车损险必须全额投保,小鹏汽车则在细则中明确强调车险中第三方责任险保额要大于或等于一百万元。

郭涛指出,普通碰撞案件经车险赔付后,实际触发高保额的概率不足5%。所谓百万额度更多用于极端场景,而非低频低损的日常维修。

百万金额保障只是一个笼统的数字,实际情况还要看赔偿金额超出车险赔付的具体部分,以及不同险种的保额上限。而车险赔付出险,还会影响后续年度的保费计算。车险业内人士告诉记者,一次非人伤的事故情况下保费变动较小,但人伤情况下次年保费会明显上涨。

【3】理想状态下的智驾险:应从研发里“长”出来

基因会决定一款产品的设计逻辑。一位车企智驾人士向记者表示,给智驾上险本质上不该由消费者付费,也不该由车企销售部门负责,而是应该基于车企研发部门,“研发水平+保险理赔=销售承诺给消费者的产品效果”。

从这个角度而言,理想状态下的智驾险,应该基于车企的具体研发场景及水平进行设计,才能更清楚技术在实际应用场景中的边界。其次,行业需要一套更客观的判定标准和流程。

小鹏汽车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何小鹏曾呼吁相关主管部门加快修订《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明确不同级别智能驾驶汽车的事故责任划分,并出台智能驾驶保险的行业标准和技术指引,为保险公司和车企提供明确指导,规范智能驾驶保险业务的发展。

一位业内人士表示,应该由交管、保司、车企共同制定一套独立的、不可改动的、客观的、可量化的评价体系,而不是“车企觉得”,这套标准甚至可以是不完全公平的,但是一定要符合以上定义。

九派财经实习记者林婉娜 记者舒家奎

编辑万佩

【来源:九派新闻】

声明:此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邮箱地址:jpbl@jp.jiupainews.com

相关文章

为智驾上险,是车企新一轮的营销热点,还是真的能分担智驾风险?近期,多家车企接连推出智驾服务保障服务,强调“安心”“无忧”甚至“兜底”。九派财经梳理了市面上车企推出的智驾险。截至发稿日,智驾险宣传保额最高的是阿维塔的六百万无忧方案,智能泊车场景下最有保障的是比亚迪推出不走车险、不设上限的兜底服务,智能
文 | 司库财经,作者 | 庆福,编辑 | 嘉嘉日前,智能整机及传感器企业帕西尼完成新一轮A轮融资,该轮融资由京东战略领投。值得注意的是,除了帕西尼之外,在过去三个月,京东还投资了智元机器人、千寻智能、逐际动力、众擎机器人等另外五家机器人公司。具身机器人已经掀起了融资潮,但相比公众所期待的万亿级市场
中新经纬8月18日电 “技术创新带来整个行业的蓬勃发展,汽车从单纯的交通工具变成移动出行智能终端,这种智能化、AI化成为未来五到十年的趋势。汽车之家要抓住这一波趋势,为行业赋能,助力中国科技蓬勃发展。”近日,汽车之家CEO杨嵩、高级副总裁吴疆公开表态。汽车之家CEO杨嵩。中新经纬熊思怡摄“all i
8月13日,据青岛农商银行披露,该行发行的创富优享830号募集期为2025年8月13日至2025年8月20日,最低募集规模为100万元,计划初始募集规模为3亿元,购买起始金额1万元起。产品类型为固定收益类,内部风险评级为中低风险,期限392天,业绩比较基准为2.00%-3.00%。注:业绩比较基准不
GPT-5智商测试,仅拿下了70分?全网狂吐槽「降智」背后的真相,竟是「路由」决定了模型的智能。想要解锁神级GPT-5,秘诀在于prompt。这不,医学家借助GPT-5重现了「神之一手」时刻。GPT-5发布72小时后,一张IQ测试结果震惊了全网。在门萨IQ测试中,GPT-5拿下了118分,离线测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