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实时讯息 家电百科
您的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为捞掉落海里的相机,30岁中国女游客潜水溺亡,警方:相机已找到,记录了她生前最后一段视频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5-08 10:49:00    

5月7日

#一中国游客为捞相机

命丧87米海底#的话题

登社交平台热搜

引发关注


据悉,一名30岁的中国女游客在印度尼西亚东加里曼丹卡卡班岛潜水时失踪,当地时间5月3日被发现时已溺亡。当地警方表示,该女子是为了捡回自己掉落海里的相机而潜入水中,随后失踪


当地救援机构在该女子失踪后马上组织了搜救,工作人员称,“由于深度太深,最开始对该遗体的打捞尝试并没有成功。”最终,搜救人员在87米深的海底找到了遇难者遗体经过了至少3名潜水员的多次尝试,才将她的遗体打捞起来。



据机构主管介绍,发现遗体的地方,是该地区最受欢迎的一条潜水线路。




张某某的遗体被搜救机构的快艇运到贝劳县的一个港口,然后被送往当地医院进行进一步的检查和鉴定。


据警方表示,张某某的GoPro也被找到,并记录了她生前与强大水下暗流搏斗的最后一段视频。不过目前警方还在联系遇难者家属,在此之前不会公布这段视频和其他更多细节。


潜水

是一项专业性很强

危险系数很高

对装备有严格要求的活动

不论深潜还是浮潜

如未接受过专业训练

万不可凭着胆大就自行下水

@应急管理部官微发出安全提醒:



潜水时遇险怎么办?


首先,说一个前提,不要独自潜水,并要掌握常用的潜水手势,确保自己和潜伴都能理解,以应对突发情况。

海中遇暗流如何应对?


一位在海外的潜水教练小芬(化名)表示,“具体要看是什么类型的流,若没有参照物,不太能感觉到自己在上升或者下沉,这时就需要通过经验判断,电脑表会提示深度,海水的温度和光线会有变化。”小芬说,遇到下降流要往上踢,遇到上升流往下踢,遇到强流要么抓住珊瑚,要么顺流漂走


图源:视觉中国


除了对付暗流,潜水时还需警惕哪些危险?又该如何应对?


抽筋

  • 腿抽筋:尽快游到岸边或抓住附近的漂浮物;如无法继续游,深吸一口气潜到水下,努力把脚掰直,再努力往外踹,尽量让腿蹬直,用力直到抽筋慢慢缓解。


  • 手指抽筋:马上手握成拳,反复抓握,然后用力张开,直到不再抽筋,可仰面漂在水上。


抽筋缓解后应立即上岸休息,不可继续潜水


海中溺水

海浪来临时,应努力仰过来躺在水面上,放松身体,让海浪带着身体移动;如果试图与海浪对抗,反而容易呛水,甚至沉入水中。


  • 放松身体,防止下沉。人体可以产生浮力的肺部位于上半身,而身体的重心位于下半身。在身体没有放松的情况下,人会沉入水中。
  • 身体朝上并抬起下巴,将双手举过头顶
  • 将塑料瓶等具有浮力的东西放在腹部,更有助于漂浮



此外,在潜水前要了解潜水地的环境,包括水深、水温、海流、潮汐、潜水深度等;准备止血药、止痛药、抗过敏药等药物,以预防可能发生的意外情况,确保潜水安全。


来源:国家应急广播微信公众号、都市快报

潇湘晨报、九派新闻、应急管理部官博

编辑:山西晚报全媒体编辑 秦小茜

相关文章

9月11日,影石创新在业绩说明会上直面投资者两大关切——下半年业绩预期与大疆竞争冲击,给出了明确却带着压力的回应:“在当前行业技术迭代提速、赛道竞争加剧的背景下,公司主动前置性加大研发投入,强化市场拓展与品牌投入,上游配套投入同步加大,导致相应费用增加,短期内业绩存在一定挑战。”这份关于短期业绩存在
中国台湾网9月10日讯 国务院台湾事务办公室今天上午举行例行新闻发布会,国台办发言人陈斌华主持本次新闻发布会。台湾《联合报》记者:有外媒报道,美国詹姆斯顿基金会日前披露大陆方面在东沙岛附近海域进行海底油气钻探。此前两岸相关企业曾有过合作勘探项目,大陆上述作业是否与此有关?未来两岸会否还有合作勘探的前
9月10日,国台办举行例行新闻发布会。有记者问:台对外交往部门负责人林佳龙近日窜访菲律宾。菲律宾随后以发表声明、外长表态等方式重申,坚持一个中国政策,不承认台湾为“主权国家”。有舆论认为,林佳龙此行颜面扫地、自取其辱。对此有何评论?对此,发言人陈斌华表示,世界上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我们
中国台湾网9月8日讯 近日,台湾中华陶艺协会理事长萧为仁率团在江西景德镇参访交流,探讨陶艺创作、产业发展,推动两岸陶艺界对话与合作。参访团一行在江西景德镇参访交流。(中国台湾网发)在景德镇松纳柴器艺术陶瓷有限公司,参访团一行仔细观摩柴窑烧制的过程与成品,对陶艺家坚持传统工艺的同时融入当代创作理念表示
9月6日,台湾大学哲学系教授苑举正分享了参加九三阅兵时的感受,并展示阅兵观礼包。苑举正说:“只有中国能办成这水准,我们凌晨3点集合,要是在纽约估计被抢了。”最后他用三个字总结了此次阅兵安排:无瑕疵。编辑: 范燕菲责编: 姚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