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互动体验的科技展品到云端共享的数字资源,从包罗万象的科普讲座到丰富多彩的流动展览……科技馆作为科学普及的核心阵地之一,肩负着激发青少年科学兴趣、提升全民科学素质的重要使命。
近年来,甘肃省科协以现代科技馆体系建设为钥,通过优化科普资源配置、创新社会参与机制、深耕民族地区等方式,在陇原大地开启了独具一格的科普新生态大门。
三级联动,构建覆盖全省的现代场馆体系
甘肃科技馆作为全省科普的“领头雁”,是青少年学习科普知识的主阵地。新馆自2017年落成以来,累计服务超过420万人次,年均接待团队约3500支,为甘肃科普事业注入了强劲动力。
甘肃科技馆的蓬勃发展,带动了省内各地实体科技馆建设。记者了解到,“十四五”期间,甘肃省以构建现代科技馆体系为目标,积极鼓励和支持市、县筹建中小型科技馆。截至2025年3月,全省科技馆数量从“十三五”末的13座提升至25座。

甘肃科技馆全景图。(本文图片除署名外均由省科协提供)
近年来,甘肃科技馆充分发挥辐射带动作用,逐步形成以甘肃科技馆为龙头,市(州)科技馆为支撑,县级科技馆为补充,农村中小学科技馆、流动科普设施、科技馆数字化平台为延伸的甘肃现代科技馆体系。
2023年9月,武威市科技馆全面建成开放,科技馆以“科技·城市·生活”为主题,迅速成为市民探索科学奥秘的热门“打卡地”。这座8600平方米的“绿色”智慧场馆,深度融合AR/VR互动体验、虚拟场景模拟等高科技手段,集成300余件高科技展品,构建了“展览+体验+学习”一体化模式。现在,已经成为集科普教育、学术交流、成果转化于一体的城市智慧窗口。
在临夏州临夏市枹罕镇,临夏州科技馆土建工程已于2022年完成,正在装修布展。“我们目前正在紧锣密鼓地布展,争取今年底开馆运营。”临夏州科协党组成员、副主席马玉祥信心满满地说,建成后,临夏州将形成以“州级科技馆+县级科技馆+农村中小学科技馆”等实体科技馆为主,流动科技馆、科普大篷车等流动科普设施为辅,数字科技馆为拓展的现代科技馆体系。
多元渠道,打破共享科普资源的时空壁垒
实体科技馆在科普工作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但在解决基层科普设施短缺的问题上,科普大篷车和流动科技馆同样功不可没。它们是科普“轻骑兵”,也是打通科普服务“最后一公里”的重要载体。

科普大篷车开进校园。
今年5月,2025年甘肃省科技活动周主场暨第十三届“魅力之光”科普活动在兰州新区启动,中国流动科技馆巡展活动也同步拉开帷幕。巡展搭建声光体验、电磁探秘、生命奥秘、数学魅力等6个主题展区,展出50余件精彩展品,让大家在体验中感受科学魅力、激发兴趣、启迪思维。
今年4月,“同饮黄河水·科普一家亲”2025年中国流动科技馆暨科普大篷车跨省联合行动在青海省民和县启动。此次活动中,9辆大篷车搭载着近200件科普展品,陆续开进了青海省民和东垣小学、海东市委党校,甘肃省河州中学附属中学、永靖县三峡中学、康乐县城北学校等多个站点,开展了一系列内容丰富、形式多元的科普宣传活动。
“快戴上VR眼镜,体验一下‘过山车’,这失重感太真实了!”河州中学附属中学七年级学生周雪梅体验完VR,迫不及待地向同学分享着自己的感受。

孩子们在和机器狗互动。
2023年以来,省少数民族科普工作队、省青少年科技活动中心在酒泉市、张掖市、武威市等地共同组织实施“科普边疆行”暨“科普乡村行”活动,在各地进行了科普展览、科学表演、机器人表演、车载展品互动体验等。
省科协党组书记、第一副主席包俊宗表示,省科协立足甘肃实际,一手抓全省实体馆建设,一手抓流动科普资源下沉,充分依托中国流动科技馆和科普大篷车科普资源,不断延伸科普触角。
与此同时,省科协不断加快数字科普资源建设,积极谋划实施以科技资源科普化、科普宣传信息化、科普供给多元化为主要内容的“科普三化”工程,着力打造网上科普宣传服务阵地。
2024年6月,“科普甘肃”APP上线发布,这是实施“科普三化”工程的支撑平台,也是提供网上科普宣传服务的主要窗口。目前,“科普甘肃”APP平台已汇聚7万多条视频图文资源,线上服务超900万人次。连续举办四届的甘肃省科普作品大赛,今年首次通过“科普甘肃”APP线上报名并上传参赛作品,这极大激发了社会各界的创作热情,丰富了优质科普资源供给。
一系列科普数字化的探索也在日益突破城乡壁垒。甘肃科技馆“科技馆里的科学课”项目实现城乡中小学生同步互动,临夏、天水等地实现了科普资源线上共享,带动县(区)科普能力整体提升。网络课程、科学微视频、知识竞答等数字科普精品涌现,网上报名、咨询、预约等一体化服务已成为新常态。
创新融合,丰富活动播撒热爱科学的种子
近年来,体验型科技旅游正在悄然兴起。
甘肃科技馆积极探索“展示+互动+研学+文旅”一体模式,在节假日设置适合亲子游的科普表演秀和科技影片观影体验,吸引着省内外游客前来打卡。2024年国庆节假日期间,甘肃科技馆累计接待游客近7.5万人次,创同期历史新高。
今年“五一”假期,甘肃科技馆精心策划推出了“礼赞科学家 劳动创未来”主题系列活动,吸引广大公众沉浸式参与、体验,让大家度过了一个别样的假期。特别是“禾下乘凉梦 五谷绘心声”“‘元’气五一 萝卜棋趣挑战”等活动,以新颖的表达形式、人工智能与传统文化的创新融合等亮点,广受欢迎。
在“禾下乘凉梦 五谷绘心声”活动现场,孩子们以五谷杂粮为创作材料,在家长的帮助下,通过粘、贴、拼、雕等多种手法,运用胶水将五谷杂粮粘贴成一幅幅展现科学家群像的生动画作。

“禾下乘凉梦 五谷绘心声”活动现场。
AI下棋机器人“元萝卜”成为了活动中的“人气王”,6台机器人“棋手”与观众展开五子棋、象棋、围棋、国际象棋的对弈。这场“人机对战”以“科普+传统文化+游戏化”的创新模式,打破传统科普单向输出的局限,让科学知识在沉浸式体验中“活”起来。
与“元萝卜”对战三局的刘谦铭意犹未尽:“机器人不仅能精准落子,还能分析棋盘局势,讲解棋局策略,更有多种模式可以调节,我儿子输了棋反而更兴奋,说以后要学习编程,做一套自己的下棋程序。”

观众与机器人“棋手”对弈。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田蹊
甘肃科技馆馆长赵金惠说:“今年‘五一’假期,甘肃科技馆累计接待游客4.5万人,在全省掀起了一波科普热、文旅热,越来越多的人选择在节假日带着孩子来科技馆体验各种各样的活动。新修订《科普法》的颁布实施,要求我们以更开放的姿态连接社会资源,促使我们打破行业壁垒,未来将与高校、企业、文创机构共建‘科普生态圈’,让科普从单一输出转向多元共创,从‘独奏曲’变为‘交响乐’。”
武威科技馆、永靖科技馆等也不断拓展科学教育新领域,积极与当地旅游场馆合作,构建科旅融合创新场景,为青少年搭建起了一个沉浸式、多元化的学习平台。
科技馆体系的建成,还是一个全民参与的过程。记者了解到,截至目前,全省累计注册科技志愿者团队300余支,每年参与科普宣讲、展教辅导、社区活动等服务。2024年,甘肃科技馆联合五所高校、15所中学实施创新英才培养项目,会员专家参与科普大讲堂155场、线上线下服务347万人次。来馆讲学的科技创新导师不仅带来了前沿理念,也为本地学科竞赛、科学课程开发提供了指导。

节假日,越来越多的家长选择带着孩子走进科技馆,体验丰富多彩的科普设备。
“甘肃省现代科技馆体系建设,是一项着眼长远、惠及全民的战略工程。”包俊宗告诉记者,甘肃现代科技馆体系以“全域覆盖、全域联动、全域赋能”的布局,正将科学的种子播撒在陇原大地上,让创新的力量成为驱动高质量发展的鲜活引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