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喀什地区融媒体中心】
从逐水草而牧到全链飘香
——喀什地区畜牧业70年发展“变奏曲”
晨光洒在帕米尔高原上,南达现代化牧场的自动饲喂系统正精准地将混合草料送入牛舍,电子耳标实时记录每头牛的进食数据。这一幕与70年前喀什大地上“一根牧鞭、一群牛羊”的游牧场景形成鲜明对照。七十载风雨兼程,喀什畜牧业沿着“传统游牧—合作抱团—科技赋能—全链发展—绿色腾飞”的轨迹,奏响了一曲从生存必需到富民产业的时代牧歌。
20世纪50年代,喀什的农牧民随季节迁徙放牧或小规模圈养,养殖全凭祖辈经验,技术匮乏。牛羊生长缓慢、出栏率低,市场议价能力几乎为零。“养牛羊是为了糊口,不是为了赚钱。”这句老话道出了传统畜牧业的局限,“春乏、夏饱、秋肥、冬瘦”是当时真实的写照。叶城县老牧民阿布都·阿布力孜回忆,那时一户最多养十几头牛羊,疫病一来便成片死亡,一年到头除去口粮所剩无几。
喀什地区畜牧兽医局档案显示,新中国成立初期,全地区牲畜存栏量不足百万头(只),肉类年产量仅能满足本地三成需求。
转折始于“抱团取暖”的智慧。叶城县牧民阿布力米提·买买提兄弟怀揣“让牛羊养得更好”的梦想,用10头毛驴起步创业。资金短缺、技术空白,他们白天放牧,晚上钻研技术手册;疫病来袭,便骑摩托车奔波几十公里请教兽医。在村委会支持下,兄弟俩成立昆仑明珠畜牧发展有限公司,科学养殖让牲畜膘肥体壮,带动全村105户加入,牛存栏量达220头,羊超1200只。“现在不仅有稳定收入,还学会了配饲料、防疫病!”员工阿布都克热木·吾守尔抚摸着即将出栏的牛羊,满眼笑意。
麦盖提县东方红村曾因分散养殖、技术落后,村民辛苦一年收益微薄。2014年,村民艾海买提·肉孜注资300万元创办惠民养殖合作社,推出“托管+入股+保险+分红”模式。如今,合作社年均存栏牛350余头,年收益超百万元,累计带动就业增收400余万元。
从“各自为战”到“抱团发展”,合作社成为喀什畜牧业转型的第一级阶梯。
标准化牛棚里,西门塔尔肉牛悠闲进食;自动化拌料机、粉碎机高速运转;技术员定期上门指导……疏附县石园镇微笑农畜产品合作社的场景,诠释着“科技兴牧”的内涵。2016年,合作社从20多头牛起步,在技术人员指导下摸索科学配比饲料、规范疫病防控,如今存栏量达108头,带动7名村民稳定就业。“以前养牛靠运气,现在靠数据。”员工玉斯音·艾孜则月收入约3500元,家里盖起了新房。
巴楚县安欣牧业为湖羊养殖配备精准温控、智能饲喂系统;麦盖提县麦腾牧业与新疆大学、畜牧科学院合作,开展多浪羊多胎品系研究,良种扩繁提速。
从经验养殖到数据养殖,科技让喀什畜牧业抗风险能力显著增强。2024年,全地区牲畜存栏量达786.38万头(只),出栏625.8万头(只),肉产量突破20万吨。
疏附县阿斯曼牧业的车间内,工人正分拣包装牛排、风干肉,一批订单即将发往北京、上海。这家企业打造“养殖—屠宰—精深加工”全链条,年加工能力达6万头牛、30万只羊,开发出50余种单品,年营业收入达2.5亿元。
产业链延伸让价值倍增。截至今年7月,喀什建成牛屠宰场点27家,年设计屠宰能力38.63万头;羊屠宰场点27家,年屠宰能力568万只。15家牛肉加工企业年屠宰加工量达6.03万吨,16家羊肉加工企业精深加工0.19万吨,产品远销全国十余个省(区)市。
质量追溯体系让消费者更放心。27个屠宰场点配备44名官方兽医,动物检疫电子出证系统实现全流程追溯,扫描二维码即可查看检疫、屠宰信息。“吃得明白,买得放心”成为喀什畜牧产品的新标签。
在塔什库尔干塔吉克自治县的荒漠盐碱地上,1.95万亩人工饲草地绿意盎然,植被覆盖度超85%。“做梦也没想到,戈壁能长出好草!”牧民买西来甫·艾山库力赶着牛羊在草地上放牧,满脸惊喜。这是喀什实施草原生态保护、退牧还草等项目的成果。
如今,全地区年种植饲草486万余亩,储备饲草料1200余万吨,草畜一体化让牛羊冬季也能享用“营养餐”。
绿色发展理念贯穿产业链。养殖场通过沼气发电、有机肥生产实现粪污资源化利用,污染物零排放;胚胎移植、性别控制等技术减少资源浪费,提升效率。“既要牛羊肥,也要草原绿。”喀什地区畜牧兽医局负责人表示,12项高质量发展举措中,生态保护是重中之重。
从逐水草而牧的游牧时代,到科技赋能的全链发展阶段,再到生态优先的绿色未来,70年来,喀什畜牧业完成了从“靠天养畜”到“知天而牧”的蜕变。
2024年,喀什地区畜牧业总产值突破119亿元,不仅丰富了百姓餐桌,更成为乡村振兴的强劲引擎。
在喀什,新时代的牧歌正以更激昂的节拍,奏响高质量发展的新篇章。来源:喀什地区融媒体中心 记者石观 实习记者秦文宁 制图:张雅倩
本文来自【喀什地区融媒体中心】,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