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实时讯息 家电百科
您的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稻城亚丁有游客因高反去世,如何避免高原游的“美丽陷阱”?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5-19 13:02:00    

5月16日,一名35岁女性游客在稻城亚丁景区内因高反休克昏迷,最终未能恢复生命体征。而就在一周前的5月10日,四川阿坝四姑娘山镇一名男性游客也曾因出现严重高反症状,送医院抢救无效后离世。两起悲剧再次敲响了高原旅游安全的警钟。

事件回顾

5月16日晚,网友饱饱(化名)在社交平台发帖称:“今天去牛奶海路上看到有人被抬担架下来……听说在休息站点抢救没救过来。”此消息在社交媒体上迅速发酵,引发了热议。

5月18日,稻城亚丁景区工作人员表示,5月16日,确实有一名游客因为高反休克昏迷,现场热心游客和医务人员给她进行了两个多小时的急救,但最终未恢复生命体征。该负责人称,目前景区已经跟该名游客所属的旅行社,以及有关地方政府进行了沟通。

无独有偶,5月10日,一名男性游客在四川阿坝四姑娘山镇也因高反离世。据知情人介绍,该男子到四姑娘山镇第一天时就感到身体不适,一直在客栈休息。11日,四姑娘山镇卫生院医护人员介绍,该游客送来急救时已经没有脉搏,“两天前来医院吸过氧,当时医生建议他降低海拔。”

50%以上的人有高反,肥胖男性易感性大

高反,亦称高原病、高山病,是指人体急速进入海拔3000米以上高原,暴露于低压低氧环境后产生的各种不适。高反的症状多种多样,轻重不一。常见的症状包括头痛、呼吸困难、胸闷、恶心呕吐、乏力疲倦、头晕眩晕等。其中,头痛是最常见的症状之一,通常表现为前额和双颞部的跳痛,夜间或早晨起床时疼痛可加重。此外,患者还可出现心悸、胸闷、气短、厌食、口唇及甲床发绀等体征变化。在严重情况下,高反可导致呼吸衰竭,甚至危及生命。

随着海拔升高,高原反应概率增加,但个体差异显著。根据《默沙东诊疗手册》的说法,大部分的人在一天之内爬升到1500米至2000米的海拔高度,并不会出现高原反应。一般来讲,平原人快速进入海拔3000m以上高原时,50%~75%的人出现高原反应,但经3~10天的习服后症状逐渐消失。高反的发生率老年人低于青年人,女性低于男性;高原反应的发生率与男性的体重指数呈正相关,与女性的体重指数无关,说明肥胖男性易感性大。

高反可怕吗?小感冒或能夺命

由于高反的出现较为普遍,很多人将其视为一种“正常现象”,因此在进入高原时,往往不自觉地降低了对高反的警惕性。

武汉市第三医院保健科主任何青峰表示,高反本身并不直接致命,但如果高原病“撞上”感冒,就很危险了,其引发的并发症可能危及生命。高原肺水肿和高原脑水肿是高反中最危险的两种并发症。高原肺水肿表现为连续干咳、出现带有血丝的粉红色泡沫样痰液、呼吸困难加重等;高原脑水肿则表现为意识模糊、昏迷、抽搐等严重症状。若不及时治疗,这些并发症可能迅速恶化,导致患者死亡。

在四姑娘山镇因高反去世的男子就遇上了这种情况。据同行者表示,他们到四姑娘山镇已经是第三天。“第一天洗了澡,穿得有点少,可能有点感冒并伴有咳嗽。”接该男子的顺风车司机曾表示:“根据我多年的高原经验,这名男子已经有了典型的高原肺水肿症状,像这种情况应该立即就医。”尽管他们用最快速度将男子送至镇卫生院,但还是没能留住这名游客的生命。

专家表示,就算是在平原感冒,也最好痊愈一个月后再去高原。因为高原环境会影响机体的抗高原反应能力,这些损害通常需要一个月才能完全恢复。

哪类人群容易高反?如何避免?

高反的发生与个体对高原环境的适应能力密切相关。一般来说,平时耗氧量大的人(如健身爱好者、运动员)、心肺功能较弱的人(如哮喘、高血压患者)、初次进入高原的人(身体未适应)以及感冒或处于疲劳状态的人(免疫力下降)更容易发生高反。此外,患有心肺疾病、贫血等慢性疾病的人,发生高原反应的风险也较高。

高原美景,是无数人心中的“人间仙境”。那么,高原旅游如何避免这种“美丽陷阱”呢?

首先要明确自己的身体状况。健康人群至少要进行心电图检查和血常规的检查,看是否存在心律失常的隐患,以及是否贫血。中年以上的旅游者,要检查一下是否有高血压、冠心病,如果有,最好不要轻易高原游。

进入高原之前,应多带些药,比如感冒药、抗生素类药、利尿药、心脏急救药、皮肤过敏类药物,防治呼吸道哮喘类药物,以及预防高原紫外线灼伤类擦剂等。可提前服用抗高原反应药物,如红景天等,能提高身体抗缺氧能力,但要提前一段时间服用才有效。

其次要合理安排行程。《默沙东诊疗手册》上提出,预防高原病的最佳方法是减缓爬升速度,不要快速提升海拔高度。如果时间充足,坐火车、汽车去青藏高原可能就比直接坐飞机要好。在飞抵高原之后,不要着急爬升,建议先在所在的城市游玩一两天,让身体适应高原环境。如果已经有轻微的高原反应了,就不要饮酒,也尽量不要服用镇静类药物。

对于徒步爱好者来说,在高海拔徒步的时候更要注意。如果在海拔3000米以上的地方徒步,建议每天睡觉时候的海拔高度不要比前一天高出500米,即便你在白天已经爬到了更高的高度,晚上睡觉的时候也应该往回走,降低一些海拔。

此外,多吃高碳水化合物食物,如面包等,可提供能量,减轻身体在高原环境下的负担。高原地区气温变化大,要做好保暖措施。避免感冒,因为感冒会加重高原反应症状,甚至引发严重并发症。

出现高反怎么办?吸氧会产生依赖?

若在高海拔地区出现高反症状,应立即告诉同行者,并终止体力活动。轻微高反通常在症状出现后24—48小时内好转。出现高反后,有条件者应尽快吸氧,轻微反应时吸氧流量通常为2升/分钟。

如果高反症状以头痛为主,患者可服用止痛药来缓解症状,如布洛芬或对乙酰氨基酚;如以睡眠障碍为主,可考虑临时服用安眠药。如果症状恶化或症状在两天内未改善,应尽快前往海拔较低地区,一次至少下降300米-500米。若无法立即前往低海拔地区或病情紧急,应尽快前往当地正规医院就诊。

此外,网上却流传着诸多关于“吸氧会有依赖性”的说法。研究表明,目前并没有任何证据能证明吸氧会产生依赖,在回到平原地区之后,并不会出现需要终身吸氧的情况。反倒是如果不及时吸氧,可能引起更严重的后果。所以,去高原地区旅游,该吸氧的时候就及时吸氧,让自己尽快适应高原环境。

(海报新闻编辑 于琳琳 综合央视网、上游新闻、武汉晚报、“科学辟谣”微信公众号等)

相关文章

5月16日,一名35岁女性游客在稻城亚丁景区内因高反休克昏迷,最终未能恢复生命体征。而就在一周前的5月10日,四川阿坝四姑娘山镇一名男性游客也曾因出现严重高反症状,送医院抢救无效后离世。两起悲剧再次敲响了高原旅游安全的警钟。事件回顾5月16日晚,网友饱饱(化名)在社交平台发帖称:“今天去牛奶海路上看
中新网杭州5月11日电(曹丹)5月10日,浙江大学举行2025年“梦想浙大 智启未来”校园开放日。作为该校首次举办的大规模主题校园开放日活动,此次活动吸引了全国各地的学生和家长走进求是园,近距离感受浙大的学术氛围与创新生态。5月10日,开放日现场,家长与机器狗互动。曹丹 摄“校园开放日是学生了解高等
当高科技越来越多地融入生活,未来场景也不再遥远。在杭州西湖景区有一支机器人“巡逻”小分队,来看看它们能给景区的安保工作带来什么呢?在地形多样的西湖景区里,这个由无人机、机器狗、警用无人智能巡逻车组成的警用巡逻小分队,正按照民警设定的路线上岗巡逻。大家分工不同,却都很卖力,无人机一天得飞六次,任务是对
严 冰 龚煜煊 管诗雨旅客乘坐“美丽中国乡村游”康养旅游专列。 新华社记者 侯昭康摄4月16日,在北京丰台站,旅客在“美丽中国乡村游”康养旅游专列前合影。 新华社记者 侯昭康摄3月28日,Y471次“熊猫专列·什邡号”列车行驶在四川省成都市境内的石羊立交桥上。 费思童摄(新华社发)3月15日,在Y6
黄河新闻网大同讯(记者常伟 通讯员王博林)“五一”假期的大同古城街道上,一群身着红蓝马甲的志愿者穿梭其间。他们热情地为游客指引路线、提供热水、解答咨询,成为古城最温暖的风景线。“志愿者主动帮我们指路,太贴心了!”“正愁找不到热水喝药,志愿者就送来了温水。”游客们真挚的赞美,是对这些志愿者最好的肯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