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实时讯息 家电百科
您的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山东省昌邑市村庄名称来源典故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7-26 12:21:00    

#山东#​#还是山东好#​#昌邑头条#​#昌邑#​

在昌邑的田间地头走一走,随便问个村名的来历,蹲在门口晒太阳的老大爷都能给你唠上半天。


“问我老家在何处?山西洪洞大槐树”——这句流传了六百多年的民谣,至今仍是许多昌邑人追溯根源的开场白。明初那场规模浩大的移民潮,给昌邑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官府一声令下,成千上万的人被迫离开山西洪洞的老槐树、河北枣强的故土,或者从四川成都的平原跋涉而来,在陌生的渤海之滨落下脚。


这些背井离乡的人,用最朴素的方式标记着新家园——姓氏加个“庄”、“屯”、“店”,便成了村名。于是昌邑大地上,董家城后、郝家城后、薛家园子 这样的名字遍地开花。奎聚街道的 黄家辛戈村,就是黄姓人家落脚在荒凉沙砾地(“辛戈”即贫瘠沙石地)的见证。围子街道的 邢家村,族谱上清清楚楚写着:明洪武三年(1370年),邢家老祖宗带着一家老小,从河北枣强一路走到这里安家落户。卜庄镇的 铁匠王家 ,则是清初一户王姓铁匠从平度迁来,叮叮当当的打铁声成了村庄最响亮的招牌。


这些看似简单的姓氏村名,是昌邑人对自己“根”的执着标记。近八成的昌邑村落,就这样被姓氏烙印在土地上,成为一道无声的移民纪念碑。


昌邑北临渤海,南依潍水,地势高低起伏,盐碱滩、黄土地、丘陵埠交错纵横。自然环境的点滴痕迹,被先民敏锐地捕捉,凝固在村名里。


在卜庄镇,有片洼地常年积水,宋末形成了一片“泊子”。后来姜姓人迁来定居,干脆就叫姜家泊。

石埠镇有个地方地势高,雨水存不住,庄稼不怕涝,村民在请愿书里写这里“地势高晴,免涝”,于是“ 晴埠 ”这个充满阳光的名字便叫开了。饮马镇的 山阳村,位置最是一目了然——它稳稳地坐落在博陆山的南坡(山南为阳),北依青山,南望平川。


靠山吃山,靠海吃海。下营镇的 廒里,名字里就飘着咸味。明代这里设了盐课司的官仓(“廒”即盐仓),百姓熬盐为生,早先还叫过“灶户”。

柳疃镇的青阜,清雍正年间于姓人建村时,一眼看中那片青翠的土丘(“阜”指土山),名字便定了下来。而 潮海村,更是把“潮汐”“大海”直接嵌进名字里,渔民的气息扑面而来。


这些名字没有丝毫文绉绉的修饰,就是老百姓眼里的家乡模样。地形高低、水土咸淡、营生方式,都在这两三字里说得明明白白。


昌邑地处要冲,自古就是兵家必争之地。金戈铁马的记忆,同样刻进了村名深处。


围子街道的 军屯,名字自带一股肃杀之气。明代这里是莱州卫屯田驻军的营地,一块出土的“卫所屯田界碑”就是铁证。

下营镇的 火道,听起来就让人心头一紧——那是清代传递烽火警报的通道,名字里藏着战争的急促。卜庄镇东面的东冢村,名字里那个“冢”字透着苍凉,据传与汉代古墓群有关,只是墓主身份已被岁月掩埋。


最悲壮的回响,在龙池镇 白塔村 的祠堂里。那座昌邑县抗日殉国烈士祠,供奉着513位烈士的英灵。1945年,人们为纪念在“渤海走廊”血战中牺牲的昌邑儿女而建此祠。2019年,它被列入全国重点文保单位。这条“渤海走廊”,曾是胶东通往沂蒙根据地的生命线,昌北儿女用血肉之躯守护着它的畅通。

附近的 马渠村,至今仍保留着八路军七支队联络处的旧址,斑驳墙壁上隐约可见弹痕,沉默诉说着烽火岁月。


这些名字与遗迹,是昌邑人刚烈血性的纪念碑——和平从来不是天赐,而是一代代人用生命守护的果实。


面对无常的自然与动荡的时局,昌邑人把对平安顺遂的期盼,虔诚地缝进了村名里。


北孟镇的 凰瑞埠 ,名字里飞出吉祥鸟。清咸丰三年(1853年),村民立碑纪念传说中的“凤凰落埠”,祈愿祥瑞降临。同镇的 七吉村 更直白——七个姓氏的移民相约聚居,立下盟约要“和睦为吉”,村名就是他们共同的心愿书。永安、兴福、永富庄 这类村名在昌邑地图上星罗棋布,直白地呐喊着百姓最朴素的生存渴望。


也有敬畏自然的玄妙之名。饮马镇的 顾仙村,源自清嘉庆年间重修的一座顾仙观(碑石现存饮马文化站)。传说曾有顾姓道士在此羽化登仙,村名便笼上一层神秘色彩。赶仙庄、祝仙屯 这类地名,同样折射着民间对超自然力量的敬畏与向往。


这些名字,是先民在无常命运中点燃的一炷心香——无论现实多艰难,人总要给希望留个位置。


在昌邑的村名里,还能触摸到儒家文化温热的脉搏。北孟镇的 教书庄村 ,就是一部活的乡村教育史。


元末时,这里只有一公一婆居住,叫“公婆营”。明洪武年间,潘、葛等姓迁入,因在青龙河砖桥北岸,改叫“砖桥北”。到了清乾隆年间(1757年左右),事情起了变化——几户人家凑钱请来教书先生,在窑洞里办起学堂。周边村子的孩子都来读书,“去教书庄上学”成了乡亲们的口头禅。久而久之,“教书庄”取代旧名,书香气飘荡至今。


“生不为名相济世,亦当为名医济人”——这句掷地有声的誓言,出自昌邑名医黄元御。这位清代乾隆御医,本是奎聚街道 黄家辛戈村 人,明代重臣黄福的后裔。三十岁时因庸医误治左目失明,断送科举仕途。他愤而转攻医学,终成一代大家,留下《四圣心源》等医典,其墓至今仍在故里。


一个村名,一位名医,共同诉说着昌邑人对耕读传家、经世致用的坚守——在这片土地上,知识的火种从未熄灭。


行走在昌邑的阡陌间,每个村庄的名字都像一把钥匙,轻轻一转,就能打开一段尘封的往事。从山西洪洞大槐树下的离歌,到盐滩灶户的艰辛;从烽火连天的“渤海走廊”,到窑洞书声琅琅的教书庄——村名二字,浓缩千年。


它们不是文人的风雅游戏,而是百姓用脚丈量土地、用手创造生活时,留下的最真实印记。

相关文章

#山东#​#还是山东好#​#昌邑头条#​#昌邑#​在昌邑的田间地头走一走,随便问个村名的来历,蹲在门口晒太阳的老大爷都能给你唠上半天。“问我老家在何处?山西洪洞大槐树”——这句流传了六百多年的民谣,至今仍是许多昌邑人追溯根源的开场白。明初那场规模浩大的移民潮,给昌邑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官府一声令下
  本报讯(记者 陈辛华)7月20日,“音乐里的太行山”山西民歌赏读会在山西图书馆举办,观众跟随一级作曲王京荣的解读,在民歌中遇见山西。该赏读会为2025年山西省群众文化惠民工程“文源讲坛·看山西系列讲座”之一。  王京荣为山西华夏之根艺术团团长,山西省“三晋英才”、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长期致力于山
中国教育报-中国教育新闻网讯(记者 周洪松 通讯员 魏洪浩)“原来我们吃的鸭脖要经过28道工序!”学生们戴着无菌帽,隔着玻璃观看全自动生产线。“老师快看!这个小鸭子刚出生就有'身份证'!”学生围在恒温箱前,盯着刚破壳的雏鸭脚环上的二维码标签惊叹不已……暑假来临,河北省献县乐寿镇东街小学组织学生来到本
日前,山西永和农商银行与县税务局联合举办了“税银携手颂党恩,活力运动庆七一”职工趣味运动会。此次活动旨在展现税银系统干部职工的活力,促进双方交流合作。运动会项目丰富多样,篮球赛作为开场项目,迅速点燃现场气氛,双方队员全力以赴,比分胶着,展现了高超的球技和团队协作精神。羽毛球男女混双赛场上,参赛选手轻
暑假已至,山西青铜博物馆一系列贴心服务与精彩展览将为您带来畅快体验,让您无需预约,即可深入领略青铜文化的深厚底蕴与独特魅力。惊喜一:免预约畅游即日起至8月31日,山西青铜博物馆实行免预约入馆政策。参观时,观众只需出示本人有效身份证件,即可轻松开启青铜文化之旅。再次提醒,一定要携带证件哦,进馆后听讲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