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实时讯息 家电百科
您的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协同创新为海洋产业蓄能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6-20 07:00:00    

自然资源部数据显示,今年一季度我国新承接海工订单金额、交付订单金额、手持订单金额同比分别增长57.1%、114.3%、24.2%,海洋油气、海上风电等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取得新进展。

所谓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是以高新技术为支撑,以成果产业化为核心,主要包括海水利用业、海洋生物工程产业、海洋可再生能源业、海洋新材料产业、海洋装备制造业、深海战略资源开发产业和海洋现代服务业等。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科研院所、企业加大对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研究和投入,促进产业技术成果的加速升级。数据显示,2024年海洋新兴产业增加值同比增长7.2%,高于海洋生产总值1.3个百分点。同时,一些部门和机构也采取多种举措,发展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例如,中国船舶集团通过强化海洋装备产业链,培育以风、光、氢、储和液化天然气(LNG)装备为核心的清洁能源装备产业;上海依托邮轮游艇经济,发展高技术船舶设计建造、邮轮生产及配套服务产业;上海交通大学、中国科学院、华大集团等联合构建了迄今最完整的深海原核微生物基因数据集,鉴定出7564个物种水平的代表性基因组,其中89.4%为尚未报道的新物种。

在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快速发展过程中,新业态新模式不断涌现,但产业规模仍然较小,占主要海洋产业比重仍然不高。对此,须坚持问题导向,进一步明确重点,破解瓶颈,促进产业持续健康发展。

加强政策扶持力度。科学制定发展规划以及配套政策法规,优化财政补贴、税收优惠等政策,给予金融支持措施,建立多元化资本投资渠道。建设相关产业基地及园区,培育壮大海洋新兴产业领域的科技龙头企业和专精特新中小型企业,促进产业集聚,形成研以致用、用以促研的良性循环。加强校企合作,构筑以企业为创新主体,以高校、科研院所、高端人才为技术依托的产学研合作创新机制,确保科研成果产出和转化,加快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高端优质项目的培育和集聚。

推动全产业链协同创新。发展海洋可再生能源技术,推进兆瓦级潮流能和波浪能为沿海及海岛“蓄能”,突破温差能开发利用关键技术与工程示范,为培育海洋能发电高端装备制造产业做好准备。攻关深海生物资源开发与利用技术,重点挖掘宏生物培养、资源的功能预测、高效分离与制备、新功能发现与创造以及工程化生产等方面的关键技术领域,积极推动我国深海生物产业的形成与发展。

落实海洋能源保障。加快海洋油气资源勘探与深水油气田建设,推进海上风电、潮汐能、波浪能等可再生能源开发,推进深远海养殖以及海水淡化产业的规模化应用,确保海洋能源可持续供给,强化海洋能源系统韧性。因地制宜布局光氢储一体化海上光伏示范项目,让光伏发电、氢能制备、新型储能3种能源形态形成能源新循环,加快完善涉海能源输送、存储与调度等基础设施布局,优化海上能源输配体系整体运行效率,构建清洁、安全、高效的海上能源走廊。(本文来源:经济日报 作者:胡明久)

相关文章

9月10日,第二次中英产业合作对话在北京举行。工业和信息化部部长李乐成与英国商业贸易大臣彼得·凯尔共同主持对话。李乐成表示,中英拥有广泛的共同利益。中方愿与英方一道,共同落实好双方领导人重要共识,推动中国工业和信息化“十五五”规划与英国《现代产业战略》对接,深化汽车、工业减碳、数字经济和工业数据等领
新华财经沈阳9月7日电(记者李宇佳)9月6日,2025全球工业互联网大会平行活动数智融合驱动能源转型发展交流活动于沈阳举办。在现场,以“数智化重塑全球能源产业链”为主题的圆桌论坛吸人眼球。业内专家齐聚一堂,探讨能源产业上下游如何协同破解“卡链”与“断链”风险。图为圆桌论坛现场工业互联网、人工智能、大
空间、资金、服务三“箭”齐发,龙头企业纷纷落户,产学研深度融合推进……深圳坪山正加速度崛起为中国生物制造创新领域的新高地,其进阶之路亦是我国生物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样本。深圳国家生物产业基地。(图片由坪山区科技创新局提供)日前,在第十七届中国生物产业大会上,“2025最具生物制造创新力(国家生物产业
青岛日报社/观海新闻9月8日讯 8日,在青岛举办的2025海洋合作发展论坛上,国家海洋信息中心和中国海洋发展研究会发布《2025中国海洋发展指数报告》。中国海洋发展指数是对一定时期我国海洋领域经济民生、科技创新、生态环境、资源利用、开放水平、综合管理六个方面发展水平的量化评估,指数以2015年为基期
中经记者 张硕 北京报道智能机器人、低空飞行、智能汽车产业具备技术同源、要素相通、应用融合的特点。以聚合智能产业视角协同推进几大产业发展,能够更好地解决各产业割裂发展面临的技术协同不足、场景碎片化、跨域标准缺失等挑战,有望形成智能产业领域发展融合的“最优解”,引领全球AI技术及应用发展。基于此,首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