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金秋送爽,教师节如期而至。他们手握一支粉笔,却描绘出时代的宏伟蓝图。从“传道授业解惑”的古训,到“立德树人”的初心,变化的是一代代学子的面孔,不变的,是师者那份深沉的爱与责任。即日起,大众网·海报新闻推出教师节系列专题《师·说》,聚焦城市教坛的“梦想的筑造者”,展现教师风采,传递尊师情,向每一位师者道声节日快乐。
大众网记者 商永恒 东营报道
在黄河入海口广袤的盐碱地上,总有这样一群教育工作者默默耕耘。梅海蓉便是其中的典型代表,她用二十八载春秋,在三尺讲台上书写着属于新时代人民教师的动人篇章。从初登讲台的青涩教师到如今享誉东营的名师,她始终保持着对教育事业的赤诚之心,在初中数学教育的沃土上深耕细作,用智慧与爱心浇灌出一片繁花似锦的教育桃源。
教育初心:从“管住学生”到“点亮心灵”

1998年初任班主任时,20岁的梅海蓉也曾陷入传统管理的窠臼。“那时候总以为靠盯靠管就能带好班级,每天像个陀螺似的围着学生转。”回忆起那段经历,她称自己是“全天候陪伴”学生的“保姆”。直到那个改变她教育观的经历,当她私自拆开学生信件试图“棒打鸳鸯”时,少年眼中闪烁的泪光让她幡然醒悟:“真正的教育不是控制,而是用爱和尊重感化学生。”
这次深刻的教训促使她开启了长达12年的教育修行。在陪伴儿子成长的过程中,她研读了《如何说孩子才会听》等数十本教育专著,将心理学知识融入数学教学。当她再次站上讲台时,已然蜕变为“眼里有光”的教育者。她开启了坚持“以爱为基,以严为纲”的教育,创新地让学生们以“小组量化管理”的模式,实现“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自我管理”,让孩子们的“被动”接受式教育变为“主动”参与式教育,点亮了孩子们成长的“心灵之灯”。
课堂革命:从“知识传授”到“创新探究”
在数学教研组,梅海蓉的课堂总是充满惊喜。她独创的“五段二环“教学模式,将知识生长点编织成思维网络,论文《基于多层次进阶式和“五段二环”教学设计的数学课堂育人实证研究》发表于核心教育期刊《山东教育》。执教《图形的旋转》获评山东省“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活动优课;执教《平均数》获东营市优质课二等奖。她还主导开发的《小初衔接手册》堪称教育智慧的结晶,力求破解小升初过渡难题。众多“创新探究”让梅海蓉不再是那个仅仅站立于三尺讲台作“知识传授”的老师,而是不断在自我教学领域里深入“创新探究”的人师。
育人之道:从“单兵作战”到“团队共建”

梅海蓉的创新实践从来不止于课堂。她致力于重构班级管理体系,将班级管理打造得犹如精密的生态系统:小组合作制让每个学生成为管理者,“数学创新能力竞赛”点燃思维火花,“三方会谈”搭建家校心桥。某次家长会上,她别出心裁地安排学生主持,当平日腼腆的学生自信地分享学习心得时,台下传来雷鸣般的掌声。这种角色反转的教育艺术,悄然改变着家校关系的固有生态。
作为垦利区教研员,她用教育者的情怀播撒火种。在“强镇筑基”活动中,她带着乡村教师打磨课堂,手把手指导磨课的情景感动了许多人。三年间,15位青年教师在她领衔的名师工作室中快速成长。
“二十八年走下来,我对自己的要求始终初心未变:不仅育分更要育人,帮助孩子们在数学学习上不断进步。让每一个不同层次的孩子在自己能力范围内取得最大的进步。”这位始终扎根讲台的教育行者,用二十八年的坚守诠释着新时代教师的使命担当——她不仅是知识的传递者,更是孩子们人生的点灯人,在黄河三角洲的教育版图上,镌刻下属于自己的璀璨坐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