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实时讯息 家电百科
您的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甘快看】甘肃渭源:马铃薯产业插上科技翅膀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7-23 19:32:00    

在甘肃省渭源县广袤的田野上,一粒粒曾经“土里土气”的马铃薯,如今正乘着科技的东风振翅高飞。渭源县通过引进智能种植、精准管理、精深加工和数字化营销等全链条科技手段,马铃薯产业实现了从“靠天吃饭”到“靠技增收”的华丽转身,为这片“中国马铃薯良种之乡”注入了澎湃的新动能,铺就了富民强县的金色跑道。

给马铃薯施药喷肥(渭源县融媒体中心供图)

七月流火,渭源县的田野透着沁人的绿意。在五竹镇鹿鸣村的马铃薯示范基地里,一架悬挂喷杆喷雾机驶过连片薯田,精准喷洒出雾状药剂,通过均匀覆盖作物,为防止雨后高发的晚疫病构筑起一道科技防护伞。

渭源县五竹镇干部贾俐说:“我们通过马铃薯悬挂喷杆喷雾机等精准喷药,有效控制马铃薯晚疫病,通过全程机械化技术,确保马铃薯产业的高质量发展。”

给马铃薯施药喷肥(渭源县融媒体中心供图)

走进甘肃省农科院马铃薯研究所会川试验站,三代科研人员的“薯光接力”已持续60年。从1965年建站时“一把尺子一杆秤”的简陋设备,到如今现代化实验楼,保存着1500份珍贵种质资源,如同一个“马铃薯基因银行”,从追求产量的“温饱薯”转向高附加值的“健康薯”、高花青素“陇薯红1号”等功能型品种,正引领产业新方向。

在甘肃省农业科学院会川试验站的马铃薯杂交棚里,来自世界各地的马铃薯品种花开正艳,通过杂交技术,培育出更多的优良新品种。

精细化种植和管理马铃薯原原种(渭源县融媒体中心供图)

甘肃省农业科学院马铃薯研究所研究实习员周小东说:“今年上半年我们栽植了400万株脱毒苗,现在进入了采收期,平均一株脱毒苗能产生两粒的原原种,我们在生产过程中进行了大量的实验,争取做到精细化生产,使生产的合格的高品质马铃薯原原种投放到田间。”

近年来,渭源县以科技为纽带,构建“人才+企业+基地+农户”四级联动机制,全县已建成34万亩马铃薯标准化种植基地,催生产业化成果10项,渭源马铃薯产业的科技蜕变正释放着薯业新动能。(李兰兰 李珑)

相关文章

在甘肃省渭源县广袤的田野上,一粒粒曾经“土里土气”的马铃薯,如今正乘着科技的东风振翅高飞。渭源县通过引进智能种植、精准管理、精深加工和数字化营销等全链条科技手段,马铃薯产业实现了从“靠天吃饭”到“靠技增收”的华丽转身,为这片“中国马铃薯良种之乡”注入了澎湃的新动能,铺就了富民强县的金色跑道。给马铃薯
新华社兰州7月23日电(记者崔翰超、贺晋)1米8上下的身高配上130公斤的体重,身材魁梧的罗藏却旦站在赛场中央,目光坚毅,一举将沉重的皮袋抛过肩头。这名30岁的藏族小伙从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玛曲县特地赶来迭部县,只为圆一个念念不忘的“则巴”梦。 这是举皮袋的比赛现场。新华社记者 贺晋 摄“则巴”一词
从互动体验的科技展品到云端共享的数字资源,从包罗万象的科普讲座到丰富多彩的流动展览……科技馆作为科学普及的核心阵地之一,肩负着激发青少年科学兴趣、提升全民科学素质的重要使命。近年来,甘肃省科协以现代科技馆体系建设为钥,通过优化科普资源配置、创新社会参与机制、深耕民族地区等方式,在陇原大地开启了独具一
七月的金昌热浪滚滚,走进甘肃农垦永昌农场有限公司,田野间早已不见“面朝黄土背朝天”的传统耕作景象。智能农机在田垄间穿梭作业,无人机在空中巡田喷洒,智能灌溉系统精准浸润土壤……曾经“拼人力、耗资源”的耕作方式,如今已被“靠科技、提效益”的新路径取代,永昌农场正在广袤田野上书写着科技兴农的亮眼答卷。△永
近日,阳曲县委组织部、共青团阳曲县委依托“博士小院”平台,特邀山西农业大学吕英忠教授带领的博士团队深入芦家河村,为车厘子种植提供精准技术支撑。帮助种植农户破解特色种植技术瓶颈,助力乡村产业提质增效。阳曲县泥屯镇芦家河村始终锚定“特色产业富民”目标,将发展方向聚焦于高经济价值作物种植领域,以规模化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