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实时讯息 家电百科
您的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近期高发!七旬老人吃枇杷,核卡喉9天!紧急提醒:吃饭时这个动作最危险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5-23 13:12:00    

吃饭时一颗枇杷核误入气管、

种牙时螺丝刀头滑进气道、

吞服的钙片卡在支气管……

这些听起来令人心惊的场景

真实发生在患者身上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团队日前接连接诊多例气道异物患者,帮助患者取出异物,脱离危险。这些案例也为公众敲响警钟,气道异物危险重重,日常进食、生活细节需格外留意。



七旬老人枇杷核卡喉九天


眼下正是枇杷大量上市的季节,酸甜可口的枇杷虽然美味,但吃的时候可千万要小心。


5月21日早上,瑞金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胸腔介入团队从一位来自江西老年患者的肺里,取出一颗卡顿了整整9天之久的枇杷核。该患者本身罹患慢阻肺、扩心病等严重基础疾病,这场“取核手术”可谓是危机四伏。


70岁的张大爷聊起这件事表示“后怕不已”:本来开开心心吃着枇杷,没想到差点一口气回不过神!可以想象,平时喝水呛到都难受,何况是这么大个的核!


原来他吞枇杷时,枇杷核“走错路”,直接滑进右肺中间支气管。当地医院因担心患者身体条件太差,医生不敢冒险做“取核手术”。家人连夜带着患者赶到上海,瑞金呼吸科胸腔介入团队周剑平医生迅速开通绿色通道,充分完善术前准备,在麻醉科吴静医生的全麻支持下,周剑平医生和严天骊护士用时5分钟便将大约1.5厘米的枇杷核完整取出!


螺丝刀头


多例异物“入侵”气道


不仅是枇杷核,各类异物都可能成为威胁生命的“隐形杀手”。63岁的黄老伯在种牙过程中,3毫米长的种植牙螺丝刀头突然滑进气管,扎进右下肺且周围渗血。周剑平、朱海星医生及陈淑婷护士,通过气管镜在20分钟内将其完好取出。


钙片取出了


次日清晨,65岁的陈女士吞服钙片时,药片卡进右主支气管,且遇水膨胀粘在气管壁。周剑平医生和胡韵护士,利用特殊工具,最终成功取出已膨胀的钙片。嘉定院区接诊了误吸核桃仁的患者,李勇医生及北院内镜团队采用“抓娃娃”式网篮和负压吸引等方式,清理散落在支气管内的核桃碎块,化解危机。


这些高危场景需警惕


为何食物等异物会“走错门”?人体喉咙处有两条通道,食道通胃、气管通肺,二者在嗓子眼处分叉,由会厌控制食物走向。正常吞咽时,会厌会盖住气管口。但边吃边说话、大笑,或老人吞咽功能退化,都可能导致会厌来不及闭合,食物进入气管。


周剑平指出,假牙松动的老人、含着玩具跑跳的孩子、吃饭时说笑者以及醉酒后呕吐误吸人群,尤其容易发生气道异物情况。从假牙、鱼刺到纽扣电池,曾被取出的异物五花八门。即便被异物呛到后当时无明显不适,也不能掉以轻心,异物长期滞留会刺激气管生长肉芽,严重可致气管堵塞。


把好“入口关”是关键


面对气道异物,正确应对十分重要。瑞金呼吸科主任李庆云教授强调,异物卡喉后切勿拍背,以免异物坠入更深部位;应立即停止进食,身体前倾;拨打120时务必说明“气道异物”情况;同时,切勿尝试吞饭团、喝醋等无效甚至有害的土方法。


“气道异物病情变化迅速,团队需时刻待命。”李庆云教授说,预防才是重中之重。公众日常应做到专心吃饭、扣紧假牙,避免让孩子接触细小零件,从源头减少气道异物风险,守护生命安全。



新民晚报

记者:左妍

通讯员:李东

编辑:唐梦葭

编审:戴慧菁

相关文章

魏兰两年辅助生殖的病例本 受访者提供2015年,河南南阳农村,23岁的魏兰(化名)结婚了。此后,她与丈夫没把生孩子当任务,只是随缘,但多年仍未自然怀孕,于是两口子去了南阳市第一人民医院。2022年,魏兰被确诊不孕不育。她不甘心,夫妻俩决定用种地攒下的钱到城里做辅助生殖。随后两年,魏兰2次人工授精,2
近日申城的天气像复制粘贴一般持续高温11时35分徐家汇实况气温已达35.3℃轻松突破高温线截至今天上海今年夏天已经出现31个高温日其中自8月6日以来高温热浪已经持续12天这波高温热浪远未结束。据预报,未来10天,副热带高压势力强盛、耐力足,一直牢牢把控着我国中东部地区,未来上海的高温天一个接一个,最
水是我们身体里的 “活力小马达”维持着各种生理机能的运转可别小瞧喝水这事儿喝对了简直像“开了挂”不光能解渴还能帮助你甩肉、稳血糖、挡疾病等等所以今天起,喝水要调整一下三餐前补水减体重水对超重、肥胖患者控制体重有很大促进作用。研究中,补水组的肥胖参与者在每次饭前30分钟摄入500毫升水,按一日三餐算,
近日,江西省丰城市卫健委在“问政江西”网站针对“丰城市人民医院耳鼻喉科医生乱收费”问题的回应引发关注。记者查询网站发现,7月25日,有网友举报称:“丰城市人民医院耳鼻喉科医生,在病人做手术期间,要求病人另外付5000元专家费,这个费用只给私人,不计入住院费用,另外私人給了5000专家费用做了手术,医
顶端新闻记者 张治中 通讯员 郭心阳 康梅娟在南阳市中心医院东院区神经重症三病区ICU病房里,白色的墙壁如同静默的幕布,映照着仪器指示灯闪烁的幽蓝光芒,监护仪规律的滴答声与匆匆的脚步声交织,勾勒出生命与时间赛跑的剪影。那些冰冷的金属探头、闪烁的屏幕背后总有一双双温暖的手轻柔地调试参数、更换药液,一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