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黄永旭 西安报道
日前,“咸阳即将迈入双地铁时代”的消息热传,在西安、咸阳两地引发广泛关注和讨论。除了地铁带来的交通便利之外,更多的是,两地居民对西咸协同发展、加速一体化进程的殷殷期待。
《中国经营报》记者了解到,“西咸一体化”战略经过20多年的推进,两地在多个领域都取得了显著成就。交通一体化方面,两地互联顺利推进,一条条城际快速路建成通车,还有跨市地铁1号线开通,都成为两地紧密联系、要素流动的纽带。
不过,西安都市圈获批以来,对“西咸一体化”进程和质量都提出了更高要求。而且,多项规划中明确了西咸新区的功能定位,“以西咸新区为纽带推进西安—咸阳一体化建设”。因此,发展好西咸新区这一“增长极”,成为实现“西咸一体化”的首要重任。
“建立产业一体化协同发展平台,承接两市主城区的产业溢出项目。”中国社科院大学研究生院特聘导师柏文喜建议,推动西安产业链配套企业向西咸新区布局,形成错位发展的产业格局。并且,要加强区域合作与协调,建立有效的区域协调机制,加强西安、咸阳和西咸新区之间的沟通与合作,形成发展合力。
地铁“牵线”
交通互联互通是区域协同发展的大基础。2023年9月,西安地铁1号线三期开通,西安与咸阳正式实现了地铁直通,这条跨市地铁线的开通也标志着双城生活向一体化、同城化的跨越性进展。
“地铁1号线三期开通之前,去公司(位于西安市区)都开车,但堵车是免不了的。后面地铁通到了咸阳市里,除非特殊需要,否则一般不再开车了,去公司或者周末在西安逛逛商场都方便”,家住咸阳的高慧(化名)表示,地铁1号线对她这样的“双城族”意义重大。高慧是咸阳市本地人,大学毕业后留在西安,从事房产经纪人的工作,一直以来都是两地往返,地铁不仅方便了其工作和生活,而且“1号线三期开通之后,有些原来在咸阳上班的朋友,也来西安找工作、上班了”。
作为西安地铁线路中东西向主动脉,1号线三期开通后,1号线运营总里程增至42公里,共计30座车站,采取咸阳西站至纺织城单一交路运行,单程时长70分14秒。以里程计费规则计算,乘坐1号线全程票价为8元。若由咸阳西站出发,50分钟左右可直达西安主城区核心的北大街站。
从大西安都市圈的进程来看,地铁1号线的跨市贯通,其辐射带动能力尚显单薄,加速布局、建成另一条沟通更多重要经济单元和板块的城际地铁线路,变得尤为迫切。因此,西安地铁11号线自规划以来便被寄予厚望。
综合多份规划文件,西安地铁11号线大致呈西北至东南走向,联通西安主城区与咸阳主城区,串联了西安高新区、沣东新城、沣西新城、咸阳主城区等城市重点发展片区。
《西安市城市轨道交通第四期建设规划(2024—2029年)环境影响报告书》中,对11号线一期工程描述如下:起于宝泉路站,止于鱼化寨站,主要沿宝泉路—人民路—白马河路—沣东二路—沣东三路—阿房一路—阿房路敷设,长28.1公里。
近日,在陕西省级单位组织的“持续深化‘三个年’活动、聚力打好重点领域攻坚硬仗”系列新闻发布会的第三场发布会上,咸阳市长冷劲松的发言,让广大市民对地铁11号线再度增添了希望。
冷劲松称:“包括地铁11号线纳入西安地铁轨道交通四期规划,也有望年内开工,咸阳也会迎来双地铁时代。”此消息一出,迅速在各个平台传播,西安、咸阳两地居民热议,“11号线要批复了”“西安地铁四期规划要批复了”“今年就要批复”等各种猜测不断,可以看出,对两地居民而言,地铁11号线能够批复建设对他们工作、生活意义非凡。
柏文喜表示,交通一体化是“西咸一体化”的基础和先导。交通的便捷性直接影响人员流动、产业布局和资源配置效率。例如,西安地铁11号线将西安主城区与咸阳主城区紧密连接,该线路的规划和建设,将能大大缩短两地通勤时间,进一步促进区域间的经济和社会交流。
加速“一体化”
自2002年西安、咸阳签订经济一体化协议以来,“西咸一体化”的发展取得了一定程度的进展,两地交通互联互通水平明显提升,产业协同发展布局正在逐渐形成,协调机制、产业互补、共享共建等多领域“一体化”正加速驶入“快车道”。
作为西安和咸阳两地的衔接过渡区域,西咸新区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从西咸新区成立之初,就担负着推进“西咸一体化”的重大使命,在“西咸一体化”进程中,就要当好“探路先锋”。
双城一体化发展,交通先行。除了地铁1号线联通,近年来,咸阳渭河高新大桥通车、西兴高速改扩建、40余条跨市公交线路优化,构建了“地铁+公路+公交”的立体交通网络,显著提升了物流效率,促进了两地经济要素的快速流动。
西咸新区作为“西咸一体化”的核心区和纽带,不断加快交通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建设。据统计,2024年,西咸新区互联互通道路共建成通车11条,昆明路—连霍高速辅道、红光路跨太平河桥、尚航六路、彩虹路、沣柳路、马泾高速、翼泓路、腾霄二街、天兴路、清荫路、汉惠大道,这些道路让“两市一区”的群众联系越来越密切。
柏文喜称,通过交通网络的优化,可以实现资源的高效配置,提升区域的吸引力和辐射力。交通便利的区域更容易形成产业集群,推动产业升级和经济协同发展。
昆明路—连霍高速辅道快速化改造项目通车后,西安主城区与西咸新区的联通更加紧密,促进了区域经济的融合发展。随着交通基础设施建设逐步完善,两地科技、人才等资源要素加速流通,卫生、教育等公共服务领域提档升级。
3月中旬,在西咸新区举行的“春风行动 才聚西咸”西安—咸阳一体化重点产业大型招聘会上,共计吸引了西安、咸阳两地100余家企业参与,涵盖新能源、智能制造、信息技术、现代服务等多个重点产业领域。据统计,800余名求职者到场咨询,300余人初步达成就业意向。
产业协同上,咸阳市加强与西安市在重点产业中的上下游衔接和配套建设,积极承接西安产业转移,以法士特、隆基绿能为代表的相关产业链“链主”企业落地咸阳,加速两地发展要素、科创产业等方面的流动。
此外,西咸两地立足教育、医疗资源优势,不断加强合作交流,实现服务保障共建共享。例如,咸阳66所学校与西安名校结对合作,24家医疗机构纳入西安专科联盟建设。城乡居民基础养老金实现同标,企业登记、税费缴纳等380项高频事项两市通办。
同城化布局加速
在西安、咸阳一体化发展中,西咸新区既是最直观的发展成果,又是最核心的发展引擎。两地从“双城记”迈向“同城化”,西咸新区任务艰巨、使命光荣。
3年前,《西安都市圈发展规划》正式获批,为“一核、两轴、多组团”的布局。其中的“一核”是指西安都市圈的核心区,包含了西安市中心7个城区和咸阳市主城区,以及西咸新区沣东新城、沣西新城规划范围。除了作为西安都市圈的核心区,在《西安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中,西咸新区沣东新城、沣西新城,被西安市列为未来10年的城市副中心,在推进“西咸一体化”进程中的重要地位,进一步凸显。
与此同时,未来10年,咸阳市也将大力推进咸阳主城区和西安(西咸新区)同城化布局,共建横跨渭河、功能一体的现代化都市。推动咸阳主城区与西咸新区金贸区、沣东新城、沣西新城功能和布局衔接,加强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和旅游休闲产业建设,共同建成都市圈核心区。
多年来,“西咸一体化”持续推进,西咸新区作为两地的纽带和桥梁,成绩斐然。2024年,西咸新区GDP总量迈入900亿元台阶,实现941.2亿元,同比增长5.4%,增速高于陕西省和西安市平均水平。其中,沣东新城以410.33亿元贡献了新区44%的经济体量,成为核心增长极。
“肯定发展成绩的同时,也不能忽视现实问题。”受访专家称,“西咸一体化”推进中,行政区划、协同机制、产业同质化等问题不可轻视。“两地要探索适合一体化发展的管理体制,打破行政壁垒,从顶层设计上促进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另外,产业定位和发展规划要相互协调,聚焦特色产业,做好产业互补,避免同质化等问题不可轻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