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新闻网大同讯(记者安青)在教育改革持续深化的当下,大同市平城区第十八小学校积极践行教育初心,全面落实中小学教辅材料相关政策,以一系列扎实有效的举措,推动“减负提质”工作走深走实,让教育回归本真,为学生成长营造良好环境。

深耕教学质量 夯实教育发展基石
学校立足教学核心,积极探索创新教学模式。三校区教师开展同课异构活动,在分享优质教学资源的同时,推进分层教学,并引入项目式学习,让“三学”智慧课堂在校园落地开花,切实提升课堂教学效率。此外,学校结合地域特色与学生兴趣爱好,精心开发校本课程,有效激发学生个性化学习动力。在作业管理上,坚决清理繁杂作业清单,摒弃题海战术,以“少而精”的作业设计聚焦核心知识点巩固,切实减轻学生作业负担。

完善评价体系 校准教育发展方向
为全面、科学地评价学生成长,学校构建起科学、全面、多元的评价体系,实现了从单一分数评价向多维立体评价、从智力要素评价向非智力要素评价的重要转变。同时,引入过程性评价,详细记录学生动态进步,让评价更全面、更客观。此外,学校还规范组织考试,减少重复性测试,全面实行等级评价,引导学生和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质量观。


凝聚多方合力 构建优质教育生态
学校积极搭建家校沟通平台,通过家长会、家长群、公众号、家长问卷调查等多种渠道,与家长携手传递“减量提质”的目标和意义,帮助家长破除“抢跑”焦虑,共同尊重学生成长规律。在整合社会资源方面,学校联动雕塑馆、博物馆等场所,拓展学生学习实践空间,丰富学习体验。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也在学校蓬勃开展,为学生个性发展提供广阔舞台,让第二课堂成为学生成长的摇篮。
赋能教师成长 激发教育内生动力
教师是教育发展的核心力量。学校围绕“减负提质”目标,开展专题研修活动,着力提升教师教学设计、课堂管理、作业设计等多方面能力。通过优化教师考核机制,整治非教学任务干扰,让教师能够心无旁骛地专注课堂教学,释放专业能量。此外,学校还搭建教学创新平台,建立PPT、作业设计共享机制,积极推广分层作业、实践类作业等创新模式,助力教师专业成长。

大同市平城区第十八小学校通过多维度、系统性的改革举措,在“减负提质”道路上稳步前行,让教育回归育人本质,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奠定坚实基础,也为区域教育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可借鉴的实践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