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实时讯息 家电百科
您的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放假回微信算加班吗?女子要求公司支付加班工资共计12万,法院判决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5-01 11:31:00    

休息时间用微信回复工作算加班吗?

2021年,李女士入职某公司,双方签订了固定期限劳动合同。工作期间,李女士经常在休息时间,如周末、下班后、国家规定的法定节假日等,收到公司高层领导发来的微信消息,包括回复工作指令、修改方案等,李女士按照要求完成了相应的工作。2023年下半年,因公司业务调整,李女士与公司就离职一事进行协商。李女士要求公司支付休息日的加班工资,共计12万元,双方对此未能达成一致。

2024年4月,湖北省武汉市青山区人民法院立案受理了公司与李女士劳动争议纠纷一案。法庭上,公司辩称,加班须经过审核确认,否则不视为加班。而且李女士从入职至解除劳动合同期间未提出加班申请,其主管领导也从未安排过加班,她本人也从未向公司人事部门申请补报加班时长或申请调休。

经审理,法院认为,虽然双方的劳动合同实行的是标准工时制,但根据李女士提供的微信聊天记录、相关文件制度、工作事项统计表等证据证明其有利用休息时间回复工作相关问题,且已超出了简单沟通范畴,需要进行实质性处理,对于其提交微信聊天记录显示在工作时间之外处理工作事项的时长应当认定为加班时长。

最终,经核算,法院判决公司向李女士支付2021年至2023年加班费9万元。该公司不服判决,提起上诉。日前,二审法院维持了原判。

承办法官表示,对于此类劳动者隐性加班问题,不能仅因劳动者未在用人单位工作场所工作未经用人单位审批而否定加班,应虚化工作场所概念,综合考虑劳动者是否提供实质工作内容认定加班情况。如果劳动者在非工作时间使用微信等社交软件工作超出一般简单沟通的范畴,劳动者付出实质性劳动内容,或者使用社交软件工作具有周期性和固定性,明显占用了劳动者休息时间,应当认定为加班。

法官提醒,随着数字化办公普及,“隐形加班”现象频发。劳动者应注意留存加班证据(如聊天记录、任务交付记录等),用人单位也应规范用工管理,保障劳动者合法权益。

来源:极目新闻

相关文章

阳光讯(记者 向博 通讯员 王苗 文/图)为提升职工心理调适能力与综合素质,营造学习氛围,7月25日,汉滨区第三人民医院心理减压小组在住院三部七楼职工之家举办了“与书同行,你我相伴”主题读书会。活动吸引了各科室心理减压小组成员及院内读书爱好者踊跃参与。本次读书会,参与者们携带精心挑选的书籍,围绕书籍
7月25日(交易时段后),巨星传奇宣布拟以先旧后新方式配售3752.45万股,每股配售价9.13港元,所得款项总额及净额分别为3.426亿港元及3.241亿港元。假设认购股份获悉数配售,所得款项净额将主要用于IP业务拓展、投资文娱体育设施等,其中IP业务拓展涵盖了IP自动贩卖机扩展、开设实体店、举办
三羊马晚间公告,公司控股孙公司三羊马智人科技(重庆)有限公司(简称“智人科技”)与国内某汽车专用零部件公司签署了《产品采购合同》,由智人科技向客户独家供应合同项下约定车型的传感器类产品。合同期限为自2025年7月24日起至2030年7月24日止,合同金额为1.2亿元(不含税)。
开源证券涉及一起1.26亿元的恢复执行案,近日浮出水面。此前,为多家企业提供IPO辅导和保荐服务的开源证券,其自身IPO进程在排队三年后宣告终止。对于撤回IPO的原因,开源证券彼时回应央广财经记者时表示,一切以深交所公告为准,“未来时间合适,我们还是希望能继续冲击资本市场。”1.26亿元的恢复执行案
早前,有专业期刊发表文章称,地球自转速度正在加快,并预计2025年7月9日、7月22日和8月5日这三天,每天的长度都将比标准的24小时短1.51毫秒左右。根据国际地球自转和参考系服务机构(IERS)的数据,7月9日的时长确实比标准的24小时短了1.59毫秒,成为自2025年“最短的一天”。7月2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