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实时讯息 家电百科
您的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永远青春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5-05 09:00:00    

  青年兴则国家兴,未来属于青年,希望寄予青年。

  1919年5月4日爆发的五四运动,如闪电般照亮了历史的天空,面对国家和民族危亡,无数爱国青年挺身而出。一个多世纪以来,“爱国、进步、民主、科学”的伟大五四精神薪火相传,一代又一代中国青年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大力弘扬伟大爱国主义精神,把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不断推向前进!

  没有人永远年轻,但总有人在勇敢前行。将时光剥落,五四精神成为穿越时空的“青春密码”,镌刻在中华民族的灵魂深处。那份“青春密码”是希望,是勇气,是奋斗和梦想。

  五四青年节,我们致敬青春!愿我们,永远青春!

  60后乡村医生张治岐:守护乡亲健康40余载

  “张大夫,那可真是个好人、好大夫!”“随叫随到!”说起张大夫,村民们都竖起大拇指。

  60后张治岐是鄂尔多斯市乌审旗图克镇沙日嘎毛日村卫生室的乡村医生。自1983年走上从医之路以来,他扎根基层,凭着扎实的医学理论知识、过硬的实践操作技能、热情和蔼的服务态度,为病人除疾祛病,赢得了村民的信赖和赞誉。

  无论白天黑夜,张治岐总是随叫随到,无怨无悔。有时,刚端上饭碗吃了一口,就被病人一个电话叫去;有时,半夜三更都要出诊数次,一夜睡不上安稳觉;哪怕是大过年的,也没清闲过,更谈不上平时的节假日。

  村民王巧飞至今仍记得,一个下着鹅毛大雪的夜晚,自己腹痛难忍,一个电话打给张大夫,他放下电话直奔而来。通过仔细问诊,张大夫考虑她可能是宫外孕破裂,情况十分危急。由于医务室设备不齐全,不能就地医治,张大夫立即带她驱车赶往最近的陕西省榆林市的医院。经过3个多小时车程到达目的地后,在医生们的奋力抢救下,她终于转危为安。张大夫一直守护在她身边,等到第二天早上见她情况好转才默默离开。

  基层卫生服务工作千头万绪。每天,张治岐都要为村上几个行动不便的老人上门诊查。40多年间,他跑遍了村里的每条小道、每个沟沟岔岔,对每一户村民的身体状况都了如指掌。在他那间狭小的诊疗室里,放着厚厚的一摞就医记录,张治岐总是成就满满地向别人介绍:“这是乡亲们的‘身体小档案馆’。”除了日常诊疗,每两个月他还会组织一次群众健康教育活动,宣传公共卫生知识,提升村民的健康素养。

  “内蒙古好人”“鄂尔多斯好人”“优秀乡村医生”……几十年来,张治岐收获了众多荣誉。但他却说:“我是一个再普通不过的乡村医生,没什么轰动的大事迹。”年过六旬,行医半生,张治岐诊治病人20余万人次,出诊万余人次。有人问他:“这样没日没夜的,图的是什么?”他只有简单一句话:“我图我的良心,一名医生的医德!”

  张治岐用40余载的坚守,护佑着一方百姓的生命健康。有多少像他一样的60后们,吃苦耐劳、坚韧不拔、默默奉献,把青春挥洒在国家建设的关键时期,成为奠定国家发展基础的关键一代!(草原云·内蒙古新闻网记者 王坤)

  70后退役士兵瞿仓:建设家乡有一股子牛劲

  “全国模范退役军人”“自治区最美退役军人”……1978年出生的瞿仓,以军人的坚韧与担当,从一名普通泥瓦匠干起,成长为乡村振兴的领航者。他用20余年的坚守,诠释着“退役不褪色”的铮铮誓言。

  1996年,结束军旅生涯的瞿仓回到家乡巴彦淖尔市临河区白脑包镇明星村。军营的淬炼赋予他钢铁般的意志,也让他立下“建设家乡”的誓言。从泥瓦匠到水利工程人,他从最基础的工作干起,白天在工地挥汗如雨,夜晚钻研施工技术。2003年,他瞄准家乡水利建设与高标准农田改造的迫切需求,成立内蒙古嵘安工程建设有限责任公司,开启了艰辛的创业之路。

  “工程质量容不得半点马虎!”这是瞿仓常挂在嘴边的话。一次水利施工中,6.25米长的堤坝砂灰厚度仅误差1厘米,旁人认为“不影响整体结构”,但瞿仓却当即决定返工。他坚定地说:“堤坝关乎农田灌溉和百姓安全,差1厘米也是天大的事!”

  正是这份近乎苛刻的执着,让他带领的团队在行业内树立起“金字招牌”。20余年间,公司累计承接300余项工程,中标金额超8亿元,建设60万亩高标准农田、200公里乡村道路等,实现了安全生产“零事故”、农民工工资“零拖欠”,连续多年获评“自治区诚信示范企业”“优秀施工单位”。

  公司声名远播,带动乡亲们就业,拉动地方经济发展。2024年,瞿仓当选为白脑包镇明星村的党支部书记。为解决村民出行难题,他协调资金硬化村道;为丰富村民文化生活,他推动建设文化广场;为帮助困难群众,他带头捐款捐物,组织志愿者上门帮扶。村里人纷纷感慨:“瞿书记心里装着我们,有他在,日子越过越有盼头!”

  为带领村民走上致富路,瞿仓在担任自治区、巴彦淖尔市两级人大代表期间,积极建言献策,推动多项惠民政策落地。他用实际行动践行着建设家乡的承诺。

  70年代是中国经济社会腾飞的起点,成长在这一时期的他们,既有脚踏实地的韧劲,又有开拓创新的闯劲。他们,在各自的岗位上书写了无悔的青春!(草原云·内蒙古新闻网记者 于欣莉)

  80后创业小伙李艳垒:把小笤帚苗编织成大产业

  毛茸茸的“兔子”、活灵活现的“龙”、精致的按摩锤、车挂……走进赤峰市巴林左旗哈拉哈达镇笤帚苗博物馆,展览架上的200多款笤帚苗工艺品让人眼前一亮。

  “笤帚苗是个宝,它的每一个部分都有独特用途。”巴林左旗胜隆种养殖专业合作社理事长、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李艳垒介绍说。在李艳垒带领下,合作社年均收入240多万,带动当地200余户农牧民增收致富。

  巴林左旗笤帚苗产业为何如此红火?这得从80后创业者李艳垒说起。怀揣着对家乡的深厚情感,2013年,他放弃深圳的高薪工作,踏上返乡创业之路。

  巴林左旗虽享有“中国笤帚苗之乡”的美誉,但过去一度产业发展缓慢,农户以售卖原材料为主。于是李艳垒决定对笤帚苗产业进行全链条创新。

  为找到更优质的品种,他深入乡村调研,多次前往农业科研机构取经,经过不懈努力最终确定并推广金丝苗、小矮人等优质品种。同时,在新品推广过程中,他带头科学种植,运用绑扎新技术使金丝苗亩产值大幅提升至8000元以上。

  产量上来了,他马上带领哈拉哈达镇全胜村的农牧户组建巴林左旗胜隆种养殖专业合作社,创新性提出“基地+示范村+合作社+农户+股份”模式,扩大种植示范基地,建设标准化绑扎车间,并强化笤帚苗产品绑扎技术培训,打造拳头产品、做强品牌。

  如今,这小小笤帚苗品质越来越好、种植规模越来越大。李艳垒还将现代科技与文化元素融入产业,带领村民大胆创新并且研发了厨房用品类、保健按摩类、工艺品类等5大类200多款笤帚苗实用型工艺品,并积极开拓笤帚苗研学游产业。在笤帚苗全产业链覆盖下,农牧户一年四季都有活干、有钱赚。

  2020年,全胜村获评巴林左旗乡村振兴示范嘎查村。李艳垒先后获得“全国农业农村劳动模范”“全国创业创新带头人”“全国乡村工匠名师”“全国青马工程优秀学员”“全国头雁工程优秀学员”等多项荣誉和奖励。

  出生于80年代的“李艳垒们”,个性鲜明,面对激烈的竞争,他们顽强拼搏、敢想敢干,乘着创业的浪潮,在实现自我价值的同时,为社会发展注入强劲动能,已成长为新时代的脊梁!(草原云·内蒙古新闻网记者 白莲)

  90后“地铁医生”李东升:勇于创新的技术大拿

  早上不到8点,李东升已经进入呼和浩特市轨道交通三间房车辆基地,换上工装,开始了一天繁忙而有序的工作。

  95后的李东升是内蒙古中车长客轨道车辆有限公司1号线的一名轮值工程师,今年被授予“自治区劳动模范”称号。作为技术骨干,他的主要职责是开展呼和浩特地铁1、2号线52组车的维保工作。

  每当地铁驶入停车列检库,李东升和同事们就开始车上车下忙碌起来,检查车辆底部制动系统、查看车门关合情况、检测每条电路……不放过任何一个可能存在的安全隐患。

  为了提升维保效率、降低维保成本,李东升认真钻研车辆原理,创新制作了车门防夹棒、车辆校线器等检修工具包,并对车头照明灯、光源板灯珠、轮缘润滑装置等车辆设计结构进行改良。最近,他又制作了多功能电源电压转换器装置,以便排除地铁车辆维修环境中可能存在复杂的电气系统和高电压设备的安全隐患……呼和浩特地铁从调试到运营以来,李东升攻关了一系列车辆检修课题,为公司突破技术瓶颈作出了突出贡献。

  李东升的维保团队共8人,负责呼和浩特地铁1、2号线4个车辆基地的维保任务,需要经常来回奔波。他的电话不是“热线”却胜似“热线”,哪位同事维修中遇到技术难题了,第一时间想到的一定是他。无论自己多忙,他都会耐心细致地解答。

  李东升深知,只有一个人进步是不够的,要大家共同进步,才能把工作做好。作为培训导师,他乐于接受各种培训新人的任务,积极发挥传帮带作用,他希望班组的同事们都能成为技术“尖兵”。“怪不得同事们都很服气他,东升真的是好样的,不但技能知识强,也从不吝啬传授经验给我们。”班组同事吴贵雄说。

  “保障乘客的安全是我们维保员最大的心愿!”李东升说,“绝不能让一辆车带病上线!”平时,他自己也坐地铁,总是在乘坐过程中不自觉地观察车厢各处,他笑称:“可能也有职业病了,总想给乘客更安全、更舒适的乘车体验。”

  “每天跟各种机器打交道,其实是挺枯燥的,你厌烦吗?”经常有人这样问。李东升总是笑着回答:“干一行爱一行,希望未来能攻克更多的技术难题,把精益求精、追求完美、勇于创新的工匠精神一直传承下去!”

  在新时代的伟大征程中,许许多多像李东升一样的90后,他们敢于创新、勇于担当,正在用自己的方式书写属于这个时代的传奇。(草原云·内蒙古新闻网记者 刘志贤)

  00后青年志愿者付苏婷:奏响无悔奉献的青春华章

  “小婷,阿姨的手机又没声音了,你帮我看看。”“小付,你结合自己的故事,给大学生们讲讲我们的西部计划吧”……

  居民亲昵地称她“小婷”,同事亲切喊她“小付”,付苏婷,这个来自锡林郭勒盟的00后姑娘,一直在与志愿服务“双向奔赴”,用青春书写着奉献的华章。

  2024年,“十四冬”在我区举办,当时正在呼伦贝尔学院读大四的付苏婷,与学校其他百余名志愿者一道,成为了一名光荣的赛会志愿者。从此,付苏婷深深地喜欢上了志愿服务工作。

  “志愿服务不仅能让我接触新鲜的人和事,更重要的是,在这个过程中我能实现自我突破、自我成长!”付苏婷说。

  “十四冬”期间,付苏婷除了负责冰球、冰壶等项目获奖运动员吉祥物的颁发,还负责管理保障本学院志愿者的信息统计上报、培训统筹、信息联络等工作。正是有了“十四冬”的志愿服务经历,毕业时,她又义无反顾选择加入到大学生服务西部计划项目中,继续投身志愿服务。“‘十四冬’让我感受到了当志愿者的快乐,我觉得年轻人就应该做一些丰富多彩、更有价值的事!”付苏婷说。

  就这样,现如今在呼和浩特市玉泉区团委服务的付苏婷,从“活动参与者”成为了“故事书写者”。一天又一天,她的志愿故事越写越生动,越写越精彩。

  “当西部计划成为我的日常,我最深的感受是,这并不是奉献,而是相互成就、双向奔赴。”付苏婷说,“一系列志愿服务项目,为我们这一代00后年轻人提供了一条全新的发展道路,这条路上固然有挑战,但也充满了理想、热爱、自我实现。”

  如今,付苏婷加入了内蒙古西部计划宣讲团,走进各地各校宣讲西部计划相关政策。她动人的奉献故事,影响着越来越多的大学生。

  自2003年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的号角吹响以来,1.6万余名西部计划志愿者来到内蒙古,扎根于国家西部大开发的壮阔征程。如今,青春的“接力棒”逐渐交到了00后手中,2024年,内蒙古西部计划志愿者总在岗人数2851人,00后已成为这支队伍中当仁不让的主流!(草原云·内蒙古新闻网记者 孙柳)


来源:内蒙古新闻网

编辑:胡梦莹

编审:赵宗杰

终审:刘畅

总监制:肇慧茹

相关文章

  青年兴则国家兴,未来属于青年,希望寄予青年。  1919年5月4日爆发的五四运动,如闪电般照亮了历史的天空,面对国家和民族危亡,无数爱国青年挺身而出。一个多世纪以来,“爱国、进步、民主、科学”的伟大五四精神薪火相传,一代又一代中国青年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大力弘扬伟大爱国主义精神,把强
【来源:抚州市公路局_精神文明】刘霞冰,女,1991年7月生,广西壮族自治区钦州市灵山县平南镇硖木村村民。刘霞冰怀揣对竹编文化的热爱,返乡传承竹编技艺,带领村民适应新形势、应对新挑战。通过开网店、做直播、改技术、增创意,带动灵山竹编从单打独斗走向产业集聚,越来越多农户重拾竹编手艺,实现就业增收。守艺
新京报讯(记者彭镜陶)“阿爷,现在正是森林草原火灾高发期,我们村出门就是林子,千万不要在林边点火!”5月1日清晨,四川省森林消防总队甘孜支队雅江大队藏族消防员仁青彭措早早来到生活在雅江县牙衣河乡江中堂村的老人扎西身旁,用藏语介绍野外火源管控要求。“五一”小长假期间甘孜人流量增加,野外火源管控和森林草
在“五四”青年节即将到来之际,肩负经略海洋国家战略的青岛西海岸新区,将一场别开生面的青春思政课搬上舞台,奏响向海图强的时代强音。4月30日,由共青团青岛西海岸新区委员会、古镇口融合创新区、青岛西海岸新区教育和体育局、青岛西海岸新区海洋发展局联合主办的“胸怀蓝色梦想 堪当时代重任”五四青年节青春思政课
时光的琴弦波动记忆的褶皱经典旋律在岁月长河中永不褪色5月16日《流金岁月》音乐会将带您穿梭于音乐构筑的时光隧道演出时间:2025年5月16日 20:00演出地点:内蒙古艺术剧院音乐厅演出单位:呼和浩特爱乐乐团指 挥:范焘指挥 范焘范焘,一级指挥家,中国音乐家协会理事。现任中国广播电影交响乐团常任指挥